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亟待配套改革

  王丹

  全国两会期间,民生话题照旧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委员带来的一份题为“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的提案引发热议。他认为,“校内放羊”导致了“校外厮杀”,普遍的课外辅导班补习给学生家长带来多重压力,建议中小学适当延长在校时间,适当保留竞争机制,限制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培训机构,让学生把有效的学习时间都在学校内完成。

  “减负”“课后三点半”“素质教育”等关键词,在历年的全国两会上,都频繁出现。在人民网推出的2019年两会调查中,400多万人参与投票,“教育改革”位列群众“期待名单”第四位。从之前的“有学上”到现今的“上好学”,关注点的转移背后,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讲,公众对“上好学”的持续关切,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改革尚未能完全满足公众的期待,在缓解公众教育焦虑、提高教育质量上,还有不少工作可以做。

  规范并限制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早已频频出手,一些师资不过关、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在整治中被清理出场,有效保护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部长通道”上透露,目前已对27万所有问题的培训机构进行了整治,整改完成率超过98%。而且针对培训机构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新变化,教育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综合治理文件的研制,届时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措施,对线上培训进行规范,为“减负”治理提供支撑。

  教育部的硬招或许可以暂时为课外补习热降温,但“海淀黄庄式的疯狂”不会就此销声匿迹。因为在不少家长看来,既然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最后还是要在考场上靠分数一较高下,那么哪里能提供灵活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选择把票投给哪里。至于形式上是校内学习还是课外培训,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学生和家长的这种用脚投票,当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有学者调研后认为,当前公立学校的教育供给,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对简单化的倾向,学校在落实“减负”的同时没能在“提质”上做好、做足文章,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未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更多样更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因此,有学者建言,公办中小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制度和资源优势,打开思路,突破局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延伸,课外补习热度不减,也与当前的校内评价标准和招生制度有关。虽然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但只要分数还是评价学生的单一维度,只要升学率等各种数字还没被拉下“神坛”,疯狂的补习就不会消停,到时候只不过是校内补习还是校外补习的问题,真正的“减负”也无从谈起。而这些,也都是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唯有如此,综合配套改革之下,陈众议委员所说的“还给学校”一说才可期。

  教育部部长每年全国两会上的例行“交账”,已经成为和公众彼此心照不宣的“约定”。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出台了史上最严‘减负令’”“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在修订”等诸多通报的举措,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决心和行动力,希望此次两会可以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新开端。

 

 选择年月
<2019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天然氧吧”增绿记——霍山县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侧记⊙整治提升环境创建文明城市⊙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亟待配套改革⊙六安开发区招商引资开局良好⊙徐集镇精准筛选危房改造对象⊙分路口镇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活动⊙农行裕安区支行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裕安区强化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 ⊙叶集区全程电子化助力企业开办 ⊙磨子潭镇打响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 ⊙海南海文大桥建成通车⊙贵州丹寨:“扶贫茶园”春茶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