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政府

  史云喜

  我所在的村子,解放前属于王家圩子地主庄园。新中国成立后,地主庄园被地方政府充公了,而后在这里建立了王圩人民公社和王圩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王圩乡政府被撤并,原乡政府大院先后被划定为王圩工作片和王圩村村部。再后来,工作片撤销,村部移址,遗留的那几排老房子也被附近的居民占用了……至今,人们仍习惯叫这个大杂院为“老乡政府”。

  “老乡政府”距我家仅有百米,小宅与当年的王圩供销社斜对面。入住这里几十年,亲历了乡直单位的变迁,见证了王圩小街变化的全过程。

  原王圩乡政府下辖有八个行政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直单位中“七站八所”一个部门都不少。周边的老百姓有调侃说:“西头是有权的(政府机关),东头是有钱的(供销社和食品站),小街两边住的都是小商贩和种田的。”

  说到王圩小街,其实并没有街,它只不过是一条贯穿乡直单位的乡村马路,马路两边密集地住着几十户人家,开了几家不起眼的小卖铺而已。当年因为有供销社和食品站几家单位支撑着并承担着政府委派的统购统销任务,小街头才显得门庭若市,红极一时。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食品站、供销社或粮站在基层单位中算是吃香的单位,社会上有段顺口溜:“粮站人吃精米细面,食品站人吃鸡鱼肉蛋,供销社人穿丝罗绸缎”,可见以上几家单位的员工在当年是十分受人羡慕或嫉妒的。

  供销社萧条时,我在收购门市部对面开了一家农资店,兼职在乡政府聘用打杂,帮助办公室刻过钢板,替乡里誊写过材料,协助联防队做过问话笔录,派到农技站当过农技员……对原乡政府里的情况比较了解。

  原乡政府办公条件比较落后,办公室没有打印机,复印材料正常都是用白纸夹着复写纸一沓一沓地复写。需要印发大量文件时,办公室才会搬出油印机,拿出蜡笔蜡纸,找人刻钢板,调油墨,而后由二个人配合操作,一人负责手持滚筒复印,另一人在旁边帮忙一页一页地掀开印好的纸张。一部手摇电话机只能连接上线,不能连接下线,因为当年各村还没有装上电话。手摇电话机的嘈杂音太大,接打电话的人就像吵架似的。乡村之间传递信息,全靠专职通信员跑腿。

  当年,乡村吃喝风盛行,乡村允许有公务招待费,就餐也没有禁酒令,经常能看见公职人员在一起吆五喝六,喝得面红耳赤。乡村干部们的消费档次也不是太高,平时几个人小聚,喝的酒也就是那两三块钱一瓶的“高粱大曲”。小街上没有像样的饭店,只有几家单位有内部食堂。供销社食堂的饭菜比其它单位食堂的饭菜做的稍微出色些,平时也对外营业。

  领导干部们都很朴实,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下基层指导工作,都是单枪匹马独来独往,雨天靠步行,晴天骑着自行车赶路。遇到特殊天气特殊任务,需要多人参与时,乡里才会从社会上租来三轮车使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撤区并乡距今已近三十年了,原乡政府大院里已物是人非。“老乡政府”亦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

 选择年月
<2019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大别山之子“回家”(上)——原乌鲁木齐军区肖全夫司令员魂归故里⊙淮畔明珠正阳关⊙老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