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7/8     
 
外婆村农事

  戚业胜

  我的童年,是在金安先生村外婆家度过的。村上的农事,像一本教科书,闯入我稚嫩幼小的记忆。

  那年冬天,我来到村上。读过私塾的外婆,为了哄逗三五个孙子辈顺人听话,乐于讲一些与人有关的神话——“在创世神话中,有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她用土与水和成泥,揉捏成人”。“那,那,为什么人身上的灰总是洗不净?”孙子们追着问。外婆说:“人是用黄泥捏成的啊,哪能洗净;人的前世是黄泥,是土和水的混合体;人离不开土地和流水,依赖土地和流水;土地流水,林木小草,是最深的哲学,最美的诗画,最亲的血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来了,乡村一幅人勤春早的图腾。外婆领着我们去村里的稻场,听取本土“播春使者”的演讲——王朝江大叔,手拿着农书,给场上的大伙们宣讲,农耕节令、植树护林、农业技术、备耕保水常识。村民们认真听着、记着、问着。外婆也拿到一本《农用知识问答》小册子。读书上学后才明白,村里人讲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关切意义。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依时序进行,是村上人的心灵密码,从不懈怠。

  植树造林,是春天村民的首要任务。男劳力集中会战山坡村庄,沟塘坝堤,阡陌路旁。能种树的地方,人力车拉,种满补齐。村里人书底虽说不厚,但总认准一个念头——种一亩树,能涵养水源122立方,释放氧气0.47吨,固碳0.67吨;当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融为一体时,生命才开始庆祝!

  这是一片自然生态的村野。

  备耕开始,年富力强的大叔们,承担选种育苗,管田护水的技术活、体力活。爷爷奶奶、阿姨们,负责农稼积肥,新栽林木看护,村容村貌整治任务。耄耋媪娘,在家中庭院照看孩子们。看小人书,做游戏,捉迷藏,讲故事。老人小孩,各有聊天八卦,倾诉农家玩乐,家长里短的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村里农稼积肥,一年四季都持之以恒。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村庄、林地、城镇、养殖场,都是收集肥源的地方。冬季,农闲地大都种上红花草、蓝花草之类的绿肥。来年,花草兴盛时,翻耕过后、灌水沤肥。插秧时,再辅施有机农肥,以保证一季在地庄稼的肥力。这种农肥,仅稻谷亩产都在千斤以上,且地肥厚实。

  最有成就感的,是乡村的收获季节。

  午季麦收,大人们忙碌的很。老人往往领着孩子们下田拾麦穗,做到颗粒归仓。孩童们时常把麦粒当零食吃,香香的,黏黏的,有纯正的麦浆美味。

  秋收稻谷成熟前夕。每个地块都要凉田——把田畴的余水排掉,使稻田硬结,便于收割。此时,阿姨、外婆都要去稻田捉虾摸鱼。因为不使用化肥、农药,水清无浊,土地本真,排水口,小鱼米虾,半小时就是一竹筐。一亩田,鲜虾在150斤以上。抬回家,在草垫簸箕上凉晒三五日。 干爽后,用麻网袋子,挂风在廊前屋檐下。秋日冬季。虾米涨鸡蛋,干虾烧雪里蕻、干虾烩肉,是农家的美味佳肴。大户人家收的多,农闲进城入市销售,是一笔家庭的副业收入。

  这是一片飘扬着草木味、稻菽香的土地。我们与红尾雉、野兔、鹌鹑、刺猬和鸽子分享一草一木的欢乐。陶醉在共同的生态和彼此的快乐之中。村民的喜怒哀乐,都是从村野的风物中长出来的。在人群定居的市井,我从来没有产生过类似的情感。

  在树林的掩映下,我们一群孩子在大人的引领下,悄悄接近了一只正在睡大觉的刺猬。枣树的根盘绕在古老的基石上。刺猬蜷曲在一片树荫下,微眯着眼睛,在远处黄色的垂穗草的映衬下,闪现出清晰的轮廓。垂穗草中长着绿色的玫瑰状的龙舌兰。给村上的一隅山林、农舍,装点得恰到好处。我们嚷嚷着折返时,远处村庄林,传来一阵阵山鸡啼鸣的喧闹声,与阡陌上的孩童和成一片。

  黎明的风迈着轻盈的步伐,推着一团团浓雾,几乎不被人察觉地穿过视域的村野,薄雾如冰川的白色倩影般向前飘移着,穿过整齐划一的落叶树林,滑过满是露珠的浅浅草地,沉浸在纯洁的宁静中。

  十里八村的远处,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高铁声,轻柔地落在侧耳倾听的大地上。田野又陷入了宁静。此刻,村庄的一户人家庭院,传来家犬美妙的吠声,没过多久,其他地方的家犬也遥相呼应的喧闹。一动一静,一静一动,相互映衬着村野的景色不停变幻。

  一人一品,各有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有的人对于“风景区”特别有好感,喜欢看悬崖、峭壁、瀑布、河流、湖泊、溶洞,有这些就是一座好山。在有些人眼中,广袤无际的乡野、溪流、林木、田畴是趣味不浓的,往往忽略农耕文化的村野细胞,喘着粗气的牛群,正在穿越绿色的波浪觅食。有的认为,历史在博物馆里生长,有的也凝望遥远的地平线,却无法欣赏乡野的日出。

  而在村野,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厚重感。自乡野诞生扎根以来,每到春天,沉睡的村野,被喧嚣的鸟声唤醒。乡村的土层就像远古湖底的腐殖质,肥沃、油亮而有光泽,农庄上空的群鸟就好像站在被智慧浸进的书面之上。

  春之三月,我十八岁那年。从外婆家归来,村友送我至村头。情如春风荡麦苗,纯纯的;谊如秋风漾稻浪,灿灿的!我的手机摄一张,与村友村溪村柳的照片,滑屏,滑屏审美多次。村野、村山、村林、村水的景观,让我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句子: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选择年月
<2019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母亲在我心中的种植⊙外婆村农事⊙诗与画⊙麻将室里的探头⊙赏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