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永
父亲原是教私塾的,母亲只从父亲那儿剽学识得很少的字,但我们姐妹六人自小的启蒙教育却几乎都是来自于母亲。
与不苟言笑的父亲相反,母亲是个性格特开朗的人,她几乎不给孩子什么压力和管束,一任我们泼皮匪疯,按邻家的婶子说法,母亲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在“放野马”。然而母亲却不容我们的品性出现任何问题,纠错的办法就是让我们听故事——当然,母亲的故事也不尽然都是为了纠错——就如她的女儿我现如今的写作一样,有时也可能仅仅就是为了一种倾诉,出于生命破口刮瘐疗创的需要——母亲于有意或无意间在我们的人性里种下了一片善待弱小亲近阳光拥抱自然的森林。
我不知道母亲的那些古里古怪又非常咬心的故事都来自于哪里——在我童年的认知里,母亲的身后或心内,一定有着一把打开天与地、古与今、神秘与世俗、简单与复杂的万能钥匙——我不知道那就是一位母亲的智慧,是上帝通过她让我们得以成人。
故事一:
“从前有个叫王祥的人,人善心好,自小妈死了,老子(指父亲)给他娶了晚妈,晚妈是个恶马氏精,对王祥轻就骂,重就打,还在老子面前搬弄是非。俗话讲:有晚娘就有晚老子,老子也不喜欢王祥了。这个晚妈喜欢吃鲤鱼。到了冬天,冷,滴水漆冻。王祥孝顺,想逮到鲤鱼,就脱光了身子趴在冰上,想把冰冻焐化……咝咝……好冷!你们都想想,有多冷?眼见王祥就要冻死了……就在这时,只听到咔喳一声,王祥身后的冰冻一下子裂开了一道缝,从冰冻缝中跳出两条鲜活乱蹦的鲤鱼来……”
母亲在讲这个故事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表示王祥被冻得索索发抖时那抱紧的胳膊和嘴里发出的“咝咝”声。母亲以她朴实的情感和自然的形体语言,举重若轻,让我们切切地感受到了冬天里逼人的寒气和身为人子那撼人的孝悌,使恢弘冰冷的华夏纲常在不经意中变得如此温暖,刻骨镂心。
故事二:
“从前有个书生,名字我忘了……不行就叫他杨界吧。杨界自小就没得父母了,跟瞎眼奶奶相依为命,可怜得很哟!起早带晚上山打柴,白天去学堂念书,用心得很哟!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我不都讲给你们听了吗,讲的就是杨界(母亲经常把故事的年代和人物搞串号甚至依她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篡改或再加工)——哪像你们如今念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一天,杨界在上学路上看到一窝蚂蚁被大水冲进河里了,说时迟,那时快,杨界一下子就跳了下去,用帽子将这窝蚂蚁捞了上来——是啊,蛇虫蚂蚁都贪生嘛。后来杨界上京赶考,卷子里有两个错字,都是少了一点,可就在那缺档上都紧紧地趴了一只黑色的小蚂蚁,拈都拈不掉,死死地咬住皮纸不放哩!主考官只好奏明皇上,皇上问清了来龙去脉,龙心大悦,就钦批杨界为头名状元啦!
在这段故事里,母亲所说的是蚂蚁,有时候也会变成蜜蜂或小鸟什么的,当然蜜蜂和小鸟不能再爬到考生的考卷上,那后面的情节就一定随着主体物事或道具的改变而改变,在我们小小的记忆里,母亲的故事没有漏洞。母亲一辈子从不杀牲,她的悲悯情怀,她对所有动物的怜爱跟她的故事一样打动并影响我们的性情。
故事三:
“从前有个富家子弟,名字我忘了……不行就叫他华丁吧(母亲故事里的人名基本上都是这个结局——后来我真得很佩服母亲给故事人物起名字的本事),华丁的家业大啊!晓得沈万三(中国古代一个豪富,曾在皇帝面前摆阔,被杀)吗?华丁的家业比沈万三的家业还要大。可是华丁每天还是粗茶淡饭,布衣素食。有一天华丁上茅房,看见茅房的蹲板上有一粒米饭,就伸手拈起来吃了。没想到华丁上完茅厕出来,听见一阵仙乐传来,就飘飘悠悠给一片五色祥云托着,迷迷糊糊地飞上了天宫。玉皇大帝对华丁讲:‘我看地上人撒下的每一饭粒都有石磙那样大!惜福的人我总要赏的,贱福的人我总要罚的——我赏你留在天上做神仙可好?’华丁挂念家中的父母,没有答应留在天上,又回到了人间。”
母亲讲这个故事的宗旨很清晰,不仅仅是要我们珍惜粮食,而是是要我们惜福,撒在茅厕里的一粒米饭都不能轻贱了,何况我们所拥有的比一粒米饭更珍贵的林林总总!母亲虽然不曾有过拈拎茅厕饭粒的经历,但她从不铺张、从不浪费的美德却如影随形地伴她一生,也给了我们最直接的影响和最优惠的积淀。
故事四:
“从前有一对姑嫂,姑子能干贤慧,可就是长了一头的秃硌渣(指瘌痢)——哟哟,不能讲她丑,反正是不好看啦!一直找不到婆家。嫂子哩,长相狐媚,可心肠跟蝎子一样的歹毒,老是欺侮小姑子,逼她吃剩饭,还叫她一天到晚干重活。有一天姑嫂俩去河边洗菜,姑子看见河边有一簇水仙被涨水冲倒在水里,就伸手去扶栽,嫂子看见,抢先一脚,把水仙踢进了水里,阴险地笑道:‘没毛没发的,还爱花!’水仙花在河水里翻花打漩,眼见就要没顶了,这时姑子一下子扑进水里,捞出了水仙花。没想到姑子从水里爬上岸时,她头上的秃硌渣没了,生出了长长的乌发,面容也变得如花似玉,而嫂子的脸上却立时三刻长了一堆堆的癞猴豆……
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内含和情节都并不新鲜,跟前面的那个杨界救蚁如出一辙,只是杨界救出的是蚂蚁,而姑子救出的是水仙,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报善前者的是头名状元,后者终获美丽的容貌。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后者的结果更令我们在意,因此植物的份量更令我们看重,心中装满绿色,每个季节都是春天。
故事五:
……
我现在复述母亲故事梗概的时候,我无法再描摹出母亲当初讲故事时的语气与神色,也就此而失却了当初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的那种故事氛围,最主要的是失却了听故事人的单纯之心,因此这故事的梗概也就变得十分的干巴、单调和灰槁,但这些被岁月搓成生命之弦的故事梗概,却牢牢地系在了我无形的灵魂和有形的肉体之间,并以细节的强势成为我灵魂和肉体不可割裂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总在我的行走中,不时地受到下意识的拨动和弹奏,无声的音符或旋律又总以它尖锐而又温馨,细微而又粗犷的力量与磁性牵引着我的人生,规范着我的脚步。
母亲的故事就像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种子,以母爱的温柔和母仪的霸气种在了一个孩子的内心里,种在了我的生命里——而让这些种子生根、开花、结果的却不再是母亲,而是我与母亲都不曾知晓也不可测度不可驾驭的那份来自于冥冥之中的命运之主的安排。
尽管那些故事在后来成熟的心理里一次又一次地被质疑被诘问,然而,它对一个孩子心灵的浸润与喂养已经不容得后天的理性去淡化去动摇去否定了。
比如:王祥的“卧冰求鲤”,我就曾想过:哪来的那么愚蠢的人,用身子去化冻,何不用榔头去破冰?
——然而,那使劲挥起的榔头的重力,又怎么能与王祥脱光身子卧在冰上为继母求鲤的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相比?
比如:小小的蚂蚁怎么可能爬到皇家殿试的考卷上?
——皇家殿试试卷上的蚂蚁说道的又岂止仅仅是因果报应,而它的内核最坚硬的地方不就是要我们去打捞善良,敬畏生命吗?
比如:水仙花只不过是地上遍生的一种植物罢了,它怎么能让丑人变美?
——记得母亲在讲述这故事之后,总还要再缀上一句:“一世糟花十世丑,十世糟花变猫狗;花草妆美容,寸心神仙知。”确实,人在爱惜草木的过程中,内心里滋生着的岂不正是人性中的大美?
母亲的这些种植在我童年内心里的种子,以它的简约,以它的健康,也以它的尖硬,穿透了幼稚,固定了纯真,在我生命里长出的四季,也永远丰富、完善或校正着我的人生。
所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强大,一代又一代的母亲们的品性、素质与施教之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