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舒城县公安局干汊河派出所所长包鸿说:“在农村,婚姻矛盾、家庭纠纷、土地纠纷、还有经济纠纷比较常见。长期以来,村民们都习惯于有困难找警察,有事就拨110,一年接警可达千余起,随着接警数量的增加,以前,派出所13名警力忙得不可开交。”如今,干汊河镇21个村(社区)干部,都是警民联调室的兼职人民调解员,每周有两名村干部到警民联调室工作并循环轮岗。虽然警民联调使得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大幅上升,但分析发现,矛盾纠纷发生量并未大幅减少。
“以前,是把发生纠纷的双方请进来,大家坐下来调解。现在,变成了我们走下去,沉到村组去,主动寻找和发现苗头性倾向,然后迅速化解。”包鸿说,为此,在警民联调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警务通达”工程。也就是说在干汊河镇所有的村都建立警务室,以村干部轮岗参与警民联调为基础,在各村建立由村民兵营长兼任矛盾纠纷协管员和若干名由综治网格员、治安中心户长、退休老干部及老教师等组成的矛盾纠纷排查志愿者,参与日常纠纷排查和一般纠纷化解工作。去年,在全省人民调解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干汊河派出所还就“警务通达”工程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说起农村“警务通达”发挥的作用,高先友深有体会,前段时间,干汊河镇韩湾村村民因琐事大打出手,造成三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一位患高血压的村民汪某突发脑梗塞。接到110报警电话后,民警到场查明了案件事实,经过初步调解,但双方分歧仍较大。
高先友说,在汪某住院期间,韩湾村矛盾纠纷协管员了解到汪某儿子多次扬言要教训对方,加上汪某儿子曾因严重暴力犯罪被判服刑多年,性格孤僻,如不及时化解,很可能发生命案。由包鸿、王辉、高先友及村两委干部组成的调解员队伍,通过寻找当事人亲朋好友,多次上门阐明利害,做思想工作,经过四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至此,一起可能引发恶性案件的重大隐患,通过“警务通达”得以平稳化解。这仅仅是主动排查、化解纠纷、消除隐患的一个小事例,一个事例是“点”,连续多年成功开展便串成了“线”,一条条“线”,描绘出了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的和谐“画面”。
舒城县干汊河镇党委书记朱旭松说,“警务通达”工程的实施,编织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化解网络,建立起围绕群众矛盾化解和警务服务从家到村、从村到所的双向直通快达机制保障,解决了化解纠纷、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起到了“警务通达”小工程、矛盾化解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