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缓 通讯员 宋晨
“扶贫路上怕什么?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扶贫对象生灾害病!”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叶集区深挖潜力,打造阵地保障“有深度”,优化服务保障“有温度”,走出一条具有叶集特色的健康扶贫之路。
打造阵地保障“有深度”
为切实解决群众就医有去处问题,叶集区不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着力在夯实医疗卫生基础、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上下功夫。
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建设。投资2亿元与市中医院共建六安市第六人民医院,设置床位396张,开设17个临床科室和10个医技科室,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先后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服务中心2所。2018年投资2432万元,新建49个、改扩建14个村卫生室,6月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大力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着眼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建设新时代区、乡、村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打造以六安市第六人民医院为龙头、各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区域医共体,三级医疗机构在医院管理、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巡回医疗、远程会诊等多方面紧密合作,进一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题。与此同时,加快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区级医院与区内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互联互通。区四方医院与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合作成立医联体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为百姓提供高水平远程医疗诊断与治疗服务。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建设。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13所养老机构和7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三元镇沙塘敬老院和银和老年公寓分别与三元卫生院和四方医疗合作,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运营一年来,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转诊治,取得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试点效果。积极探索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工作,第一批40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即将集中入住首个区级公办养护院,切实减轻贫困家庭养护负担,逐步形成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养护照料新格局。
优化服务保障“有温度”
针对健康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贫困患者搞不懂、包保干部说不清、就医报销不方便”等问题,叶集区创新开展了健康扶贫“牵手活动”,重心下移,有效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
小分队牵手村户。从区人社、卫计、民政、扶贫等部门和医疗机构择优选调209人组建11个包村小分队,每季度下村入户不少于1次,宣传解释健康扶贫政策,协调解决贫困患者享受政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健康检查、上门义诊等医疗服务,为老弱残疾等特殊群体办理报销结算手续。
医生牵手贫困户。从全区医疗机构选调262名医生,每个医生牵手结对10户因病致贫户,负责贫困患者的就医、咨询和转诊服务;定期电话了解贫困患者的身体状况,解答贫困患者的健康咨询;向贫困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增强防病保健意识,引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设立牵手工作站。从区医保中心抽调2名熟悉健康扶贫政策的同志加上2名医生,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健康扶贫“牵手活动”工作站,开通“健康扶贫120”热线电话,为贫困患者及时提供健康扶贫咨询、投诉等服务,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制度,限时办结反馈。
建立牵手专家组。从人社、卫生、医疗机构分别抽调熟悉医保政策的同志和医疗专家,组建健康扶贫专家组,不定期地就健康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座谈讨论、研究会商,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