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5/8 
文章导航
 
沧桑巨变临淮岗

  庄有禄

五的111.jpg

五的222.jpg

五的444.jpg

五的555.jpg

五的666.jpg

五的777.JPG

五的3333.jpg

五的淮丰碑.jpg

  “天造淮河人造境,诗凝美韵画凝烟”。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游览了国家4A级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景区后,心潮激荡,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上述情景交融、语词俊美的诗句,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声。

  临淮岗这个不起眼的乡野之地,因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落成而名闻遐迩、蜚声海内外,引起众多人士的关注。2011年8月成功争创国家4A景区后,她的芳名更加响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研学采风,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华章。

  临淮岗景区坐落于霍邱县临淮岗乡境内,距县城15公里。驱车从县城出发,15分钟左右便可到达临淮新镇。出了城区,行至临淮岗乡莫店村,便能瞥见矗立于道路左侧的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的南副坝,坝高8至11米,坝长8.41公里,自城西湖退水闸逶迤而来,坝体虽为粘土夯筑,但坚固牢靠,具有很强的拦蓄洪水功能。坝坡被葳蕤的草皮覆盖得严严实实,宛如偌大的绿毯铺展开来,十分养眼舒心;坝脚遍植松柏、紫薇、蔷薇、木槿、香樟、垂柳、杨树、红叶李等,枝叶葱茏,鲜花争艳,构成一道亮丽的屏障,与公路两侧的花木和鲜嫩的翠禾相互辉映,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乡村公园,心情立马开朗起来。

  到了临淮新镇,举目四望,楼舍俨然,店铺林立,错落有致;门牌店招,五颜六色,光鲜溢彩;几樽高塑的广告牌,立于街中心,直插半空,上面的标语十分醒目,格外吸人眼球。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穿梭,熙来攘往,热闹非凡。西街入口处,塑立一块大型宣传指示牌,上书“世界第一坝淮河第一闸”十个红色耀眼的大字,显得十分大气,撼人心魄。

  上坝来到沿岗河入淮处,只见沿河两岸,杨柳婆娑,花香四溢;河中碧流淖弱,浮光跃金;水鸟上下翩飞,犹如一幅幅动人的水墨画,美轮美奂,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乘车向西依次路过城西湖退水闸、盛发宾馆、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等景点后,便来到城西湖船闸和淮河船闸。两座船闸相隔不到50米,犹如孪生兄弟,并肩伫立于主坝南端,气势宏大,豪情奔放,热忱欢迎南来北往的游客,参观考察。船闸上下游分别有序停泊着几十艘形态各异的大小船只,有的首尾相衔,有的比肩而卧,依次通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向北行进80多米,便来到12孔深水闸。深水闸横跨淮河主航道上,闸体高大巍峨,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立于闸体中间处,双手扶着栏杆,举目向下游了望,水流湍急,波涛翻滚,薄雾迷濛,浩渺无垠,蔚为壮观。

  过了深水闸,眼前豁然开朗,占地150多亩的水利公园粉墨登场。南北走向的主坝从公园中间一穿而过,将其分为东西两处。东处为治淮丰碑广场,中央矗立一樽十余米高的石碑,正面书写“治淮丰碑”4个红色行书大字,耀人眼目,背面书写治淮碑文,记载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的概况、建设内容、建设过程以及功用等,文笔简练畅达,记述准确生动,特色鲜明,给人印象深刻。石碑东边建有长廊、石径、花圃、绿林等景点,错落有致,风味独特;安装了指示牌、休闲椅、垃级箱等辅助设施,方便游客休闲观赏。西处修建了大型停车场和2A级旅游公厕等公用设施,开辟了游行步道,空地广植雪松、紫薇、玉兰、丹桂等,空气清新,曲径通幽,景色宜人,宛如仙境,是纳凉、踏青、露营、野炊的首选之地。

  沿着主坝北行200米左右,淮河上最大的水利单体设施42孔浅水闸便赫然耸立于目前。浅水闸南北跨度近600米,闸高30多米,长龙卧波,雄伟壮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视之兴奋不已,叹为观止。

  浅水闸上游,常年保持较高水位,水面开阔,水鸟颉颃,白帆点点,水天一色,茫茫无涯,一碧万倾。每到冬季来临,成群结队的白天鹅栖于广阔的水域之上,四处游弋,觅食嬉戏,平添了水面的宁静和风致。浅水闸下游每至枯水季节,河滩上散放着成群的牛羊和鹅鸭,恰似天空中飘浮的朵朵彩云,动静咸宜,景致迷人。遇上梅雨季节,河水瀑涨,一旦超过警戒水位,便开闸泄洪,霎时白浪滔天,排山倒海,气势恢宏,蔚为大观,视之心惊肉跳,双股战栗。

  浅水闸北行一公里左右,便可见到静卧主坝中央的姜塘湖进洪闸,犹如一位硕大无比的仙翁,春夏秋冬立于主坝之上,看水涨潮落,斗转星移,花谢花红。它一般情况下勿需开启闸门,只有发大水、需要行蓄洪时才开启,往姜塘湖灌水,以削减淮河主航道上的洪峰,保证中下游中小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6年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以来,至2007年夏季此闸只开启过一次,近十年来未有开启过,彻底改变了临淮岗三年两头淹的沉痛历史,彰显了洪水控制工程的作用,印证了党中央、国务院上马治淮工程的英明决策。

  顺着主坝北行500多米,写满沧桑的淮河故道便闯入视野,它是修建大工程时留下的一段淮河弯道,已失去行水功能,仿佛半睡半醒的老妪,虽说上了年岁,但风韵犹存。故道内碧水澄澈,长满青荷、芡实和菱角,满目葱绿,一望无际,不时传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由此再北行2公里左右,走到主坝尽头,向西转入北副坝,便走出了主景区。主坝两侧,茁壮着100多米宽的绿化带,长满松柏、黄杨和垂柳,枝繁叶茂,苍翠欲滴。依依的垂柳,挨挨挤挤,枝条披拂,惹人怜爱。柳林里小鸟轻唱,上下翻飞,时飞时停,视之心喜。散放着的黄牛、山羊和鹅鸭,有的低首觅食,有的追逐嬉闹,有的休闲漫步,有的昂首高歌,有的静卧养神,怡然自得,勾魂摄魄,令人歆羡不已。时尔发现,几只小鸟踞于牛背之上,轻悠娴静,身心放松,惬意至极,吸引许多游客驻足拍照,留下珍贵的记忆。

  据史志记载,新中国建立前,淮河流域水患频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每遇洪水,常不见州郡,舟行于秋禾之上……洪水退去,又见饿殍遍野,庶几难书”。霍邱临淮岗乡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淮河穿境而过,这里的百姓更是饱受水患之苦,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的悲剧时常发生,难以尽诉。往往水灾过后,瘟疫流行,导致十室九空;尸首没人掩埋的悲惨景象,令人毛骨悚然,惊魂不定。乡里的百姓祖祖辈辈住在土台之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家家户户是“泥巴凳子泥巴墙,泥巴灶台泥巴房,除了泥巴没家当”。“三年旱,三年淹,三年蝗虫飞满天”。辛辛苦苦播种的庄稼,要么被洪水吞没,要么遭干旱枯死,十种九不收,乡民们嗷嗷待哺,度日如年,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于1950年10月便发布了根治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8年,集灌溉与防洪于一体的临淮岗水库工程动工兴建。1962年,因受3年自然灾害影响,国家经济困难,工程被迫停建。1991年,淮河流域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淮河两岸,浊浪滔天,一片汪洋居住土坝上的百姓,全部迁移,失去了家园。为根治水患,国务院随即做出实施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决定。2001年12月2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拉开了动工的帷幕。一时间,临淮岗乡到处车水马龙,人欢马嘶,热闹非凡。县乡两级政府紧抓大工程上马机遇,提出了“服务大工程,建设大临淮,谋求大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倾力打造临淮新镇,积极实施移民迁建工程,高标准规划了占地3平方公里的临淮岗移民新镇。2001年7月,移民新镇建设全面启动,经过不懈努力,排除万难,于2006年底,新镇区建成移民房屋6093间,总计14.9万平方米,有近十个村的5000多户、15000多人搬迁入驻。新镇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路街纵横交织,呈现3横7纵的框架,内设12个小区,集商贸、旅游、文化、康居于一体。商场林立,酒店、农家乐星罗棋布,显示出人丁兴旺、安居乐业、商贸发达、生活富裕的繁荣景象,往昔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靠徒步的情形,尘封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一去不复返了。

  2010年,县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联手,紧紧依托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提出了打造国家4A级景区的目标。经过两年的艰苦拼搏,排难解困,于2011年8月争创成功。地方政府巧借东风,千方百计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大做旅游富民文章,让昔日的老灾窝,变成金凤凰。

  秉持“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理念,着力弘扬传统工艺,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增添无穷魅力。杞柳编织是临淮岗乡的传统工艺,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编筐打篓。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地农民企业家姜家辉带头创办柳编企业,把传统的柳藤草编工艺逐渐发展为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工艺,品种也由初始的十几种发展到2万多种,入选国家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编工艺品,绿色环保,皆系手工编织,形神毕肖,玲珑雅致,爱不释手。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游客青睐,还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高年创外汇近亿美元,带动沿淮十万农民脱贫致富。这里的百姓高兴地说,杞柳编织,编来了楼房,编来了新娘,编来了小康。

  民间泥塑是临淮岗乡的又一项传统工艺。新中国诞生前,当地百姓主要用泥巴塑造神像、动物和小人等。临淮岗乡双砖井村有一位私塾老先生田辉柏,他继承了临淮泥塑的传统工艺,心灵手巧,捏制的泥塑作品榻榻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叫绝。解放后,田老先生把这项传统工艺传授给了他的后人田孝琴。田孝琴聪明伶俐,悟性很高,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潜心创作,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均来自民间生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参加省内外各项比赛,荣获不少奖项,为家乡争得了荣誉。去年,在县旅游局的支持下,田孝琴在临淮新街开辟泥塑作品展览馆,吸引大批游客驻足参观,购买留念。

  乡综合文化站积极挖掘保护世代相传的花鼓灯艺术,组建花鼓灯艺术民间团体,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组织演出,锣鼓喧天,歌声嘹亮,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追逐观看,过足了戏瘾。该乡罗本胜满腹花鼓歌词,3天3夜也唱不完。花鼓角子高仁友、施大章,唱丑的姜永英等,扭起花鼓灯来,劲头十足,一招一式,生动精彩,在淮河两岸小有名气。

  推剧是沿淮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曲,由花鼓灯后台小戏演变而来。除锣鼓镲外,还增加了板胡、笛子和4个过门,4句一反复(推来推去),热情奔放,流畅明快,诙谐幽默。临淮岗乡推剧演员较多,自发组织起推剧戏班,经常在淮河两岸演出,深受群众和游客喜爱。

  临淮岗乡上姜台村姜宏,自幼喜好书画,成人后外出求学拜师,通过刻苦钻研,心领神会,掌握了木刻工艺,创作的“落日熔金”等精品力作,参加国内会展,多次获得大奖。他的木刻工艺品,线条明快,雕工精细,玲珑别致,已开发成旅游商品,受到广大游客喜爱,供不应求。

  临淮岗乡政府顺势而为,就地取材,为持续增加景区文化内涵,提高品位,于2014年成立了临淮民间文化艺术馆,重点展示了柳编工艺、临淮泥塑、刻字工艺、根艺、木绘画、书法、绘画等系列作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动人心扉,助推更多的艺人创作艺术精品,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美丽家园多做贡献,增光添彩。

  近年来,众多文人骚客慕名前来临淮岗景区采风,吟诗作赋,歌颂临淮岗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皖西诗人何晓明的《沁园春.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赋》写得情景交融,意境美好,令人击节赞赏。全词写到:

  “千里长淮,一坝拦腰,楚尾吴头。望上游面阔,平湖白浪;下方岸浅,沃野清流。驻雨行洪,天随人愿,手把开关任自由。凭调控,见潮升潮落,时放时收。

  古来灾害无休,痛遍地哀鸿满目愁。仰中枢决策,河山再造;长龙调水,蓄泄兼筹。锁浪平澜,拨云破雾,‘惊世工程’四海讴。看到否?那丰碑矗处,花好人稠。”

 

 选择年月
<2019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沧桑巨变临淮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