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渐失农民工该如何“升级”—我市农民工春节返乡和节后就业情况调查

  张晓芳 本报记者 储勇/文 袁洁/图

五版30400057.jpg

五版30400061.jpg

五版0307150322.jpg

  “九仙尊”石斛生产旺盛。

五版90307150350.jpg

  索伊电器开足马力生产。

  我市企业员工

  节后返岗率达96.5%

  本报讯(记者 储勇)节后我市企业用工情况如何?员工返岗率高不高?日前,市人社部门通过对全市60家企业员工返岗情况调查发现,我市企业员工节后返岗情况良好,平均返岗率为96.5%,其中,大型企业因工资待遇较好、福利健全,返岗率较高,平均返岗率达98.6%。

  春节后是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的旺季。伴随着节日气氛的逐渐消散,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迅速回暖。节后我市企业采取了多种招聘方式,除参加现场招聘会、网上招聘、微信招聘、老带新等方式,部分缺工企业还选择人力资源公司代招或者使用劳务派遣工等方法,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从调查的60家企业节后一段时间的招聘情况来看,实际招工比例为35%,比去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

  据调查,我市不少企业在春节前后招聘时都相应调整了薪酬结构,提高了员工薪酬待遇。在调查的60家企业中,有38家企业节后工资福利水平有所增加。与去年相比,企业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平均涨幅在4%左右。除了薪酬待遇,很多企业在员工待遇、工作环境、后勤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工作环境普遍改善。60家企业中,多数都配有员工宿舍,宿舍有空调、热水器、独立卫生间、免费宽带等,还有不少企业备有夫妻房,同时还提供免费工作餐,部分企业还有年终奖励、旅游度假、股权激励等。

  据悉,为了提高节后企业员工返岗率,我市各级人社部门都充分利用农民工集中返乡之机,上下联动,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接您回家”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30场“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在全市陆续展开,编印派发10万余份汇集政策宣传册、企业用工信息的“接您回家”大礼包,引导外出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创业,有效地缓解了企业节后“用工难”。

  变“靠力气吃饭”

  为“靠技术吃饭”

  储 勇、

  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依靠“低技术高密集的劳动力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然不合时宜,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必然对岗位的技术门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靠力气吃饭”已不是长久之计。

  目前,我市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以体力劳动居多,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又没有一技之长,许多人从事“脏、累、苦、险”的一线工作,“多劳少挣”现象一直在困扰着他们。与之并存的是,当前劳动力市场薪资高的技术工种想招却招不到,这种结构性缺工矛盾正呼唤农民工要尽快“升级”对接需求。

  笔者认为,面对这一形势,政府部门及企业、职业院校各方要为农民工“赋能”,对农民工应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一技之长,帮助他们在转型升级的产业中有更多就业机会,有更好的职业上升通道。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应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新趋势,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与要与需求对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适应能力和择业竞争能力,将“靠力气吃饭”的农民工转变为“靠技术吃饭”新的产业工人,使农民工逐步向高端产业流动。

  作为用工主体的企业,也要有长远发展的考量,培训熟练技工的责任不能缺位。要想留住人,必先留住心;而要想留住心,就得舍得下本钱。除了在工资和生活方面提供优厚待遇外,更需通过开展专业对口的培训来提升劳动者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

  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优化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举措。在此过程中,农民工也应切实增强自身危机意识,形成参加培训和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力争在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从哪来?

  六成农民工返乡过年,多集中于江浙沪

  数据显示,2018年底,全市外出转移就业动态人数为153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7.8万人,占转移就业总量的24.7%;省外就业为115.2万人,占转移就业总量的75.3%。在省外转移就业人员中,长三角地区约59.5万人,占外出就业人员总数的38.9%;珠三角地区约23.3万人,占外出就业人员总数的15.2%;京津地区约14.5万人,占外出就业人员总数的9.4%。从从事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服装缝纫、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装配制造等工作岗位。

  春节前是外出农民工返乡集中时期,据统计,有60.7%的务工人数返乡过年,为年度最高值。而春节后则是外出就业相对活跃期,大批返乡农民工又集中外出务工。春节前后,我市人社部门火车站、汽车站等返乡人员集中地区开展了调查,选取了277名返乡务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省外返乡240人,省内县外返乡37人。省外就业最多的4个省份是江苏(87人)、浙江(54人)、上海(53人)、广东(9人),而省内多为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

  到哪去?

  节后外出务工意愿强,省内就业人数上升

  从调查的277人的就业意愿来看,有145人选择继续外出就业,57人选择留在家乡就业创业,75人暂时还没想好。不愿外出就业的主要原因有:家中有人需要照顾;觉得家乡发展比较好,岗位较多、工资待遇还不错以及打算自主创业等。在外出就业时间的选择上,有18人选择在农历正月初六之前外出打工,82人选择在正月初七至初十之间,68人选择在正月十一至十五之间外出就业,52人选择在正月十六之后外出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环境的逐步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在家乡就地就近就业,省外转移就业人数逐步减少,而省内转移就业人数呈明显上升态势。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外出返乡农民工产生了留在家乡创业的意愿,为此,我市也因势利导,积极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例如,裕安区丁集镇立足于当地从事婚纱产业人员众多的实际,建设婚纱特色小镇;金寨县主打特色农产品种养;霍山县大力发展霍山石斛产业链;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发展家庭农场、观光农业、园林绿化油茶育苗、电子商务等;叶集区创办模板厂、板材厂、挂面厂等不同产业;霍邱县创办服装鞋帽加工等。返乡创业人员不断增加,不仅带动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新期盼:

  新时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

  新时代农民工对美好生活更向往。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到,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为此他们对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不少期望,主要集中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就业增收、养老和社会保险等方面。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77名农民工中,绝大多数人最期盼的是解决住房问题,希望对房价进行有效调控或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且居住地应距离工作地或者学区较近。同时,他们还格外关注子女入学,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同时还希望政府对上学费用进行有效调控。

  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是农民工落户并融入城市的基础。不少人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让他们在获得稳定收入,并逐年提高个人收入。其次,他们也期盼着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因为农民工多以青壮年为主,他们担心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无力挣钱,希望政府能够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他们的养老保障水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新问题:

  人口红利渐失,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稀薄,人力资源市场发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变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待遇高的技术工种有人想干干不了,待遇不高的普工岗位许多人又不愿意干,这就出现了“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现象,进而导致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分析认为,这一矛盾反映在农民工身上,与其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不高有着直接关系。目前,我市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以体力劳动居多,技能水平尚待提升。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又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在选择职业岗位时空间和余地较小。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大部分务工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在3000-5000元。许多人从事“脏、累、苦、险”的一线工作,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较长、加班加点不按政策支付工资现象。在生产企业工作的,多数劳动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有的甚至时间更长。这一方面是企业主为追求最大化利润,要求工人加班加点;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实行“多劳多得”,部分农民工为获得更高的收入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还有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合同签订率和社保参保率有待提升。当前部分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在工作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维权要多走弯路。而企业为了减少支出,不为农民工按照规定购买社保,也有部分农民工为了多拿到一点不购买社保的补偿而选择不购买社保。

  建议:

  多管齐下助农民工充分就业增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增加其务工收入,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也必须转型应对。如何做好今后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工作,人社部门提出了如下建议: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加工制造业、县乡服务业、旅游业、现代种植养殖业,提供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岗位;通过组织招聘会、送岗下乡等方式,招聘农村劳动力到本地园区企业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进一步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县域企业优先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

  引导农村劳动者有序转移,帮助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要在帮助劳动者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基础上,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管理服务规范的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聚居地的跟踪就业服务,依托我市在外人才协会、创业者协会、劳务输出工作站等驻外机构,将就业服务职能延伸到务工人员工作地,促进其稳定就业。

  引导鼓励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筑巢引凤,通过驻外招商小组、在外人才协会、创业者协会等机构,推行优惠政策、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融资服务、优化创业环境等途径,吸引一批懂家乡政策,想回乡发展,有创业意识的创业人。将农民工创业培训纳入年度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并为参训农民工创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进一步提升创业成功率。进一步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工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作用,为农民工提供低租金、一站式服务的创业环境。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树立典型,营造氛围,进一步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贫困劳动者创业就业的培训力度,帮助贫困人群找到谋生之路,尽快脱贫致富。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紧紧围绕企业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切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提高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学员的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进一步优化用工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劳动用工监管,针对企业超时限劳动,克扣、拖欠工资,不执行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等现象,依法给予处罚,进一步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规范农民工管理,大幅度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实现对合同签订、履行、解除的全程动态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增强农民工在城市参加社保的积极性;继续推进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工作,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保障和农民工进城落户制度等。


 选择年月
<2019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人口红利渐失农民工该如何“升级”—我市农民工春节返乡和节后就业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