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应平 本报记者 宋金婷
“喂,王医师您好,我是王宝忠,我胃痛得很。”
“好的,您在家等着,我10分钟后到。”
一大早,霍邱县新店镇新华村村民王宝忠站在自家门口,一边看着初起的太阳,一边用手机给他的家庭签约服务医师王维坤打电话。
2014年,王宝忠时常出现上腹不适、进食即饱,怕看病耽误工作,加之以为是胃着凉,就没当回事。2015年上腹疼痛不断加重,食欲逐渐下降、浑身乏力,到医院一查,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为早期胃癌。“医师说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能治好的,唉,那时看病难,没办法。”王宝忠无奈地说。
王维坤带着医具药箱,骑着电动车,穿过大约4公里的田间小道,风驰电掣地赶到王宝忠家,详细询问了解了他身体不适状况和他最近几天的饮食情况,利用健康一体机给他检测了血压、血糖、体温、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结合他上个星期做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间等检查指标值,与他一起商讨重新制定治疗方案,调整日常用药的种类、剂量和化疗频率,叮嘱他平日里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自从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后,生病了,只需要打个电话!”王宝忠拍打着自己行动不便的腿,满怀感激地说,“王医师是白天叫白天到,夜里喊夜里来”。
王宝忠口里所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他与户籍所在村新华村卫生室的医生王维坤签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协议要求每位签约医生都要对自己签约的村民逐人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病情、家庭现状和服务包的等级实行个性化的服务和管理;同时,服务对象只要有相关医疗方面的需求,就可以直接寻求自己的家庭签约医生的帮助。“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背后有一个签约团队在给我做支撑。”王维坤自信地说,“干工作,我有底气!”该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1+1+1”签约团队模式,即每位贫困人口拥有一名村级家庭签约医生,一个乡级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一位县级专家指导。村医主要提供日常巡视、健康指导、常见病初诊服务,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侧重负责重点体检项目、一般诊疗服务,县级专家重点负责技术培训、远程会诊、向上转诊、疑难杂症治疗。目前该县共组建签约团队1196个,参与医生2072名。
据悉,该县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共有484338人签约,其中贫困人口签约127881人,重点人群签约214388人,65周岁以上老年人159116人、高血压病人118900人、糖尿病病人23287人、双向转诊7165人次。2018年度该县贫困人口综合医保住院补偿比例为92.17%,慢性病门诊补偿比例95.13%,县域内就诊率为90.05%。
为了保障此项政策落到实处,从2017年开始,该县财政拿出6000万元,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县448个村居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建。为每个村室增备一台健康一体机。按照行政村户籍人口千人一名的标准,从具备乡村医生及以上资质的医务人员中选聘配齐各村卫生室村医,目前已有1271名人员入选进入村医队伍。实施村医服务“两卡制”管理,并将其工资、养老保险、培训费、奖励资金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