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尚流

工商人员专项检查猪肉市场。本报记者 王丽 摄
吃、穿、住、行,在人的基本需求中,“吃”总是排在第一位。解决温饱之后,食品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首要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无小事,一粒米一桌餐,牵动着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注重食品安全、倡导健康生活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经过不懈努力,我市已打造了“从群众到政府”全方位参与、“从人员到经费”全覆盖保障、“从农田到餐桌”全环节监管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新格局,实现了食品药品安全组织保障、监督管理、企业自律、社会共治“四个有力”。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触痛着敏感的大众神经。如何让食品更安全、更令人放心?这张考卷,需要我们共同作答。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让民众“谈食色变”?这其中既有商家唯利是图本性的原因,也与相关部门监管不严、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牢固、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非法经营问题等因素有关。与此同时,也暴露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不健全,最终让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挑战民众的底线。因此,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既要“严管”,更要“严防”,努力做到将关口前移,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
让食品安全更令人放心,需要人人参与共管共治,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拧紧“安全阀”。生产者须以诚信为本,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做“良心食品”,经营者须坚决向不达标或者安全存疑的食品说“不”,执法者须夯实责任,坚持产管并重、重典治乱,强化检查和监管力度,消费者须善于运用投诉举报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
食品安全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体系,从食品原料采购,到食品生产过程,再到食品运输和销售等环节,都必须有全方位、全时段、多主体的严密监测。除了商家要自我监测,工商、卫生、环保、质检等部门也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对生产经营过程采取彻查隐患,确保“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同时,还要建立及时、准确、全面的现代信息系统,利用现代网络通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应急反应体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同时,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震慑,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方式,注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强化风险全程管控,提升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众知晓度,严防死堵不留一片“真空地带”,不给问题食品一丝可趁之机,真正让不法制售者无处遁形。
让食品安全更令人放心,还须从源头抓起,固本培元,树立标准化生产理念,念好“品牌经”,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技术创新为统领,以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生产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健康食品,建立全流程数据共享,从根本上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让食品安全可以“看得见”,又可以“摸得着”。
呵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