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传军

南屏苑农贸市场内,食品检测人员正在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工作人员检测生猪瘦肉精。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自2017年我市开展第二批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把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我市食品药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经过不懈努力,我市已打造了“从群众到政府”全方位参与、“从人员到经费”全覆盖保障、“从农田到餐桌”全环节监管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新格局,实现了食品药品安全组织保障、监督管理、企业自律、社会共治“四个有力”。我市金寨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金寨县、金安区被省农委授予“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霍山县、金寨县荣获“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
高位推进 筑牢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将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市领导多次听取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食品药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连续两年将创建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六安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等重要文件,进一步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地方政府负总责”要求。
市食药安办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统筹谋划创城工作。通过开展重点工作督查等方式,推进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各县区坚持全市上下“一盘棋”,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强化举措,推动落实,提高成效。各县区合理划分市县乡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事权,全面推行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创新开展了乡镇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建成规范化乡镇食安办80个。全市聘请食品药品安全“四员”近4000名,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监管执法队伍培训率达100%。
建立经费投入增长机制,足额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等经费。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经费5000余万元,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全市建成基层监管所检验室、农贸市场快检室129个;建成农产品安全快检室302个。截至目前,共快检食品120万余批次。
强化重点 全域管控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强化举措,解决问题,推进创建工作取得成效,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风险防控。全面开展风险分级管理,全市50000余家食品药品企业完成首次风险分级,并按照规定频次实行风险检查。加强产品抽检,全市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总体合格率分别达到98.5%、98%、98.8%,并逐年递增。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市政府出台《六安市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六安市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稳妥做好应急防范。妥善处置食品药品社会舆情事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全市未发生过较大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加强日常监管。开展食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实施食品小作坊登记备案,出台了我市禁止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目录,推进食品小作坊改造升级。市农委、市食药监局率先出台《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源头管理。引进“千万加”管理模式、改造升级市城区农贸市场6家,金寨江店等3家农贸市场等被省局评为“食品安全规范化农贸市场”。加强餐饮服务监管,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开展餐饮企业量化分级管理,做好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加强药械生产经营企业跟踪检查、飞行检查,严格监督药品配送企业执行“两票制”。
突出专项整治。相继开展瘦肉精、“两鱼两药”、农兽药残留、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以及乳制品、茶叶、饮料、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校园周边、农村食品安全、保健食品欺诈虚假宣传专项整治,以及疫苗、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无菌和植入类等高风险医疗器械专项检查。突出重点,组织“食药安全春风行动”、大桶水生产专项治理、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等。着力解决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的食药安全重点难点问题。
突出打假治劣。坚持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案件协查、信息共享等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近年来,全市共立案1600件,结案1500件,每万人口查处食品药品案件1.4件,移送公安机关12起,追究刑事责任13人。稽查工作获得国家总局表彰。通过高压打假治劣,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保障了食品药品安全。
健全体系 齐抓共管
积极发挥企业作为创建主力军的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进企业严守规范,严守诚信。加强标准化“三园两场”建设,全市已有199家企业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5个,全市认证基地面积达到300多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建成小餐饮示范街23条、示范店2350家、“明厨亮灶”1375家。开展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19家县级以上、130家乡镇医疗机构达到“规范药房”标准,村级卫生室创建“规范药房”1355家。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印发《六安市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守信褒奖、失信惩戒”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实行联合惩戒。奖优罚劣的机制基本形成。全面推行食品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吹哨人制度,提高从业人员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营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氛围。
坚持创新监管,推行“四化”同步。不断创新监管手段,认真落实监管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痕迹化。执行食品药品监管“三查三单”制度和“双随机”抽查机制,综合运用日常巡查、飞行检查、明查暗访、督查考核等方式,提高问题发现率和处置率。积极推进经营许可监管系统建设,开展药品、茶叶、白酒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1300家企业完成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建设。积极打造“互联网+监管”的新型监管手段,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从投诉举报到行政审批、监管执法和监督抽检,每项工作都留有记录,确保监管过程“全程留痕、随时查控”,提升监管和案件查办效能,不断规范执法行为。
坚持全员创建,推动社会共治。组建“食药监管110”,实行24小时值班接访,有效解决群众投诉难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建设,让免费检测惠及群众,赢得民心。强化行业自律。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和沟通,召开食品相关行业座谈会,聘请行业监督员,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从业行为准则,努力构建诚信经营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