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我市中医龙头,近年来,市中医院注重传承与发展,积极打造中医药特色优势,走出一条中医“名院、名科、名医”的同步发展之路。本期,让我们走近市中医院三位名科名医,通过他们的仁医仁术,为您展示该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实现的多样化、对象化、个性化服务。
本报记者 李珊珊
“昨晚睡的好吗?”“身体感觉怎样?”“药要按时吃,不要太紧张”……见到梁惠时,她正带着科里的医生护士在查房。一张张病床挨着过去,问得和蔼、查得仔细,让病人、家属心里暖暖的。
这边查完房,又忙着吩咐医生开药、书写病历。相比建科之初,现在的忙碌,让梁惠心里很踏实。她清楚地记得20年前初创肿瘤放疗科时的情景:全科范围只限于一间20平方米的机房,配置人员仅3人。“那时候得了肿瘤主动治疗的人很少。建科前半年,每个月只有七八个病人。”采访中,梁惠提到了一名农村患者。“他在我们这被确诊为胃癌,因为穷放弃了治疗。我很难过,却没办法帮到他,只能常常去看他,给他带点止痛药。”梁惠表示,就在这个时候她坚定了“让老百姓就近少花钱看好病”的决心。
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梁惠带领她的团队对肿瘤诊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率先在全市开展医用直线加速器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在全省首批开展四维影像引导技术和发泡胶垫体位固定技术;此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旋转容积强调放疗技术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头、体部X-刀)的陆续开展,填补了本市空白,技术水平省内领先。2016年,医院成立多学科会诊中心,先期开展胸部肿瘤多学科会诊。2018年底,又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针对复杂的肿瘤病例,由多学科专家会诊,集思广益,制定适合患者的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大提升了诊疗能力和水平,从诊断到治疗的时间和花费也大大缩减。
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作为长期与他们接触的医者,梁惠不仅治疗他们的身体疾患,更注重心理的疏导。采访中,梁惠对科内患者情况了如指掌——-13床小伙子是结肠癌,病灶部位复杂,要先给予最佳营养支持;19床的大爷是肿瘤科的“老朋友”,话特别多……“多和患者沟通,你就会记住他们,患者也会更有安全感。”梁惠说。
从医30年,梁惠救了不少人,也交了不少朋友。十几年前,一个30多岁的女性宫颈癌患者,术后情绪十分低落。为了帮她舒缓情绪,梁惠不仅找来了病友现身说法,还专门教她插花、做营养配餐等,患者出院后开了家花店,此后每年春节都会送来一束花。
“当医生是个良心活,全靠自己的操守。”30年来,坚守着朴实的信念,梁惠身体力行地用心踏实做事。在她的带领下,当时3个人的科室已经发展到包括肿瘤放化疗、中医中药治疗及生物治疗在内的“大家庭”,开设床位300张,年床位使用率达120%以上。2013年,该科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肿瘤专科;梁惠也被评为安徽省“百优医生”,首批“六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今年,她又成为全院唯一一名特殊贡献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