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味
本报记者 黄雪彦



“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三十晚上洗洗脚,打得粮食没头搁。”……小时候,每到春节期间,父亲总是把这些话挂在嘴边。长大后,离家求学,工作,成家,很少也很难再参与春节的一些事情,那些年的年味也渐渐成了永远的回忆。
年味是那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我的老家在北方,每逢过年就有吃饺子的习俗,到了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不出户开始准备包饺子,你剁陷,他擀皮,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包着各种各样的饺子。形状不一样不要紧,但是摆放要整齐,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吆喝上一句:“人再忙,别让饺子乱了行。”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母亲会拿出提前洗好的一枚一角钱硬币包在一个饺子里,寓意着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内都会有好的运气。饺子包好后,剩下的就是下锅煮了,这边热腾腾的饺子刚刚盛出来,那边就开始放鞭炮了,通常是天还没黑,家家户户鞭炮声就此起彼伏,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大家都要赶早,寓意着来年麦子熟得早。
年味是那一串串劈里啪啦的爆竹。这些年随着限放、禁放政策的陆续实施,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很难再听到爆竹声,但是在农村,燃放烟花爆竹依然流行。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只有几户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会在年三十的凌晨燃放烟花,几乎半个村的人都提前来到他们家附近等待观看。后来,随着生活越过越好,烟花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家每户都会燃放一点。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父母会提前给孩子买一些玩具爆竹,孩子们的娱乐方式就是挨家挨户去捡那些没有燃放的爆竹,然后自己玩。
年味是那一套期待已久的新衣服。小时候由于家里的兄弟姐妹较多,一年到头很少买衣服,老大穿别人家孩子的,老二穿老大的,老三再穿老二的。但是,到了过年,无论如何,父母都会提前带着我们上街,给我们买一套新衣服。大年三十的早晨,母亲会把新衣服放在我们每个人的床头,当天穿上算是新年的开始。过年期间,每天都舍不得脱下,也舍不得弄脏,因为到了开学第一天,还要穿着新衣服炫耀一番。现在新衣服可以随时买,随时穿,孩子们再也没有我们当初的那种期待。
年味是除夕夜的那桌团圆饭。现年的春节,很多家庭的年夜饭都在饭店订餐了,几乎千篇一律,少了那份年味。而我家的团圆饭一直都是自家人制作。学生时代,家里仅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三人,饭菜比较简单,一般是饺子、汤圆和四个炒菜,简单却不失风味。成家后,丈夫家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族,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相互勉励,彼此祝福,其乐融融。这个时候,通常也是一家人一年内聚得最齐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不亦乐乎。
长大成家后,年味是一次次带着爱人和孩子跋山涉水回家与亲人短暂的相聚。年前去丈夫老家,年后回我老家,已经成为我们这几年春节的常态。由于两地相隔较远,中间我们会在六安再住上一晚,第二天早晨出发,旅途的辛苦自然不必多说,但是每次踏入乡土的那种激动是任何辛苦也代替不了的。是啊,毕竟是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故乡,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亲戚近邻,儿时的玩伴,最重要的是常年牵挂的父母,都因为这短暂的相聚而变得更加珍惜。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年味如何消散,与亲人团聚的年味是任何时候都代替不了的。
别样年味更浓郁
束红梅
现在有一种说法,年味淡了,不如以前热闹了。我却不这么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的年味也与时俱进,年味仪式、形式有了变化,但年味的精髓却从来没有变。
今年春节我在郑州姐姐家度过6天愉快的假期。所见所闻是春节的年味更浓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追求个性自由,自我体验、自我感知的精神世界内涵越来越丰富。
浓郁喜庆的春节,与二姐一家人团聚欢乐,共庆佳节。郑州,中原大地,周边的景点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几天的时间,外甥外女带我游玩了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山陕甘会馆,参观了康百万庄园和石窟寺,走进河南省博物馆,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原古代文化。虽寒风凛冽,但没有雨雪。处处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洋溢着喜庆的春节气氛,祝愿的春联、大红灯笼、风铃、花篮、吉祥物、温馨祝福语等随处可见。二月的中原大地显得春意融融。
年初三游览少林寺,游人如织,驾车的游客更是挤爆停车场。我们被景区保安引导至一处新开辟的黄土停车场。在停车场,除了大片的豫字牌照车,山西、陕西、甘肃牌照的车子间杂期间,令我惊叹的是还有广东、湖北、湖南、内蒙古的车子,离少林寺得多远啊!看来,春节走亲访友,驾车旅游渐成新时尚,是新的年味年俗。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完备的全国公路交通网,布点均匀的加油服务区,百姓小轿车普及,使春节走亲访友的范围更广、更快捷、更方便。
停好车,我们步行了1.5公里到达嵩山少林牌楼广场,这里也是游客服务中心等办公地点。检票进入后,又走了1.8公里,才到少林寺山门前。我在心里感叹,1990年我第一次来少林寺,车子一直开到山门前。2011年春节期间我再次来少林寺,车子就停在售票处旁边的停车场。而这一次我们的车停在更远的3里路外临时修建的停车场。这说明,春节期间来少林寺自驾游的太多了。
少林寺自北魏创建之后,历经千年,几经焚毁,现在的山门是清朝年间重新修建。相传,山门的匾额少林寺三个大字,是康熙帝手书,黑底金字,肃穆庄严。门前两侧一对青石巨狮,雄视南天,护卫着千古名刹。众游人纷纷在这里拍照,虽然人潮似海,但大家互相谦让,文明拍照,笑容和友好语言始终是主旋律。国民的素质在提高,审美水平在提高。这也是新年味的一种精神体现。
龙门石窟的停车场情况与少林寺基本相同。停车场越建越远,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第一次1990年来,车子直接开到石窟下面,每尊石佛都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今年是我第三次来,游客前心贴后心排着队,也只能远远地欣赏石窟的石刻艺术,真是人潮如海啊!
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更是一个停车位难求。游园内到处都是人,每个人都衣着鲜亮,精神饱满,声音清脆,笑声不断,脸上都洋溢着喜庆春节的欢笑。
即便是巩义县的康百万庄园和石窟寺,依然游客络绎不绝,车位难求。而在河南省博物馆,游人拥挤得里面的空气都好像凝固了。很多大人细心地给孩子讲解中国古代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
想想我们小时候过春节,大街小巷除了春联、灯笼透出喜气,没有更多关于年的布置。店家基本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开门营业。只有放鞭炮的习俗穿插着整个年,显得热闹喧嚣。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很容易满足,过年的形式和习俗其实相对简单,有一套新衣服就欢天喜地,有把糖、花生就喜滋滋地乐上一个年,喝酒吃肉更是年味的重要内容。拜年的活动范围就是家门口转转,亲朋好友进家门拜年,基本仪式也就是喝杯清茶,吃点糖、花生、瓜子,唠唠嗑。以前每个家庭都要自给自足地准备年货,蒸馒头、烀腊货、炸麻叶、包饺子等都要亲力亲为,那是以小农经济农业文明为主的年味。
现在进入市场文明,商场超市年货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先进,年味绵长浓烈,年三十、大年初一都营业,随时随地可以购买年味,减轻了家庭办年货的劳累,节省的精力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现在的年味并没有淡,而是更多层次,更多选择。以前的年味是走回来家人团聚,进入信息时代,走出去是新的年俗。现在走亲访友拜新年,几千公里以外,说走就走,飞机、高铁、公路、自驾,随便选。人们的眼界更宽,视野更阔,对精神内涵的追求越来越高。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春节期间晒的朋友圈,有去国外旅游的,有在南方厦门、海南、港澳粤旅行的,有的父母逆流去孩子工作的大城市过年游玩,这都是新的年味年俗。国泰民安,社会在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工业文明的进步,以后的年味还会有新的变化、新的方式。
变的只是方式,不变的是精髓。许多人都在感叹中国年俗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到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博拜年等。春节的精神没有变,那就是“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年味儿,既是一种节日礼俗,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意,情聚就是“年”,情浓味儿才浓。
春节,传承家风好课堂
李成林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每到春节,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都要奔赴同一个地方——家。阖家团圆的春节,是一个传承家风的最好课堂。
龙应台曾说过,“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大。一家人,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两地、三地工作和生活的越来越多。平时相聚的机会少、时间短,而春节,一家人相聚了,正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最近,一家六口接力喊“爸”的视频火了。我们从中看到了血脉的绵延、亲情的流转。但我觉得,我们在传承香火的过程中,更要传承诗书、礼仪和文化,传承好家风。
小时候,每到除夕,当年夜饭热腾腾地上场,父亲总是先带着一家人站在饭桌前,向中堂悬挂的毛主席像三鞠躬。然后,他又把目光转向放有家谱的案头,带着我们向列祖列宗三鞠躬。父亲没有进过学堂,但他是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他说,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穷苦人翻身解放的日子,就没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没有列祖列宗给我们生命,我们就没有机会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体验人生的精彩。父亲以这种方式,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从小就懂得爱国爱家敬祖的道理。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周围,父亲会给我们讲一些自己以及家人过去的事情。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长辈们的勤俭、坚毅、善良、宽厚等美德。耳濡目染中,这些美德就成了我们的家风。后来,我又讲给儿子听,儿子又讲给孙子听。通过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就传承给一代一代的子孙。
如今,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很多家庭为孩子沉迷于手机而烦恼。每年都有人上传年夜饭上,一家人各玩各的手机的视频。但我们家在吃年夜饭前的感恩仪式,以及吃年夜饭后的围炉夜话,依然没有变。今年,我特意收集了李嘉诚的教子和待人处事的故事,在除夕夜读给子孙们听,让他们坚信道德和正义的力量,在金钱面前不迷失,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我在他们纯净、平和的脸上,看到了家族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家是最小的国。我觉得,只要我们传承好了家风,经营好了自己的小家,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安泰、繁荣、昌盛。感谢春节这个团聚的节日,给了我们传承家风的最好的课堂。
坚守,是为更多人团圆
本报记者 杨秀玲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期盼的节日。小儿小闹为了去上海玩耍,从寒假开始,就一直软磨硬缠要去住在上海的二伯家过春节。公婆常年与小闹二伯二婶一起住,自然也希望见见小孙子,于是一拍即合,我们也就早早定下了大年三十去上海的计划。
大年三十一早,一家人早早起床,收拾好行装,开着车直奔高速而去。到了高速入口才知道由于雾大,高速封闭。等了三个多小时,太阳高照,高速交警通知,高速路面团雾易发,仍然不能放行。很多人都不耐烦了,交警及收费站工作人员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解释:想早点回家过春节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安全才最重要。这样简单的道理孩童都懂得,高速交警及收费站工作人员仍要一遍一遍地重复解释,来安抚大家,为的不过是让大家都能平安幸福地过春节。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平凡人,他们在别人都想着回家团圆的时候,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他们何尝不想放下手里的工作过一个团圆年,安心守在父母和爱人、子女的身边,然而,为了更多人的平安健康的春节团圆,他们放弃了与自己家人重要的团聚时刻。
高速公路不能走,一家人只好改乘动车前往上海。从六安站买票、上车,车上度过四个小时,到上海虹桥站出站,一路顺畅,秩序井然。车站及列车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工作,保障着每一个回家团聚的人的安全顺利抵达。
没有人不珍视团圆的日子,可在我们幸福平安欢度每一个春节的背后,多少人在默默坚守,他们用自己的坚守支撑着大家的每一次团圆。
春节是一场万物初生,也是一次新旧更迭。因为有了这些平凡人的尽职尽责,我们的春节才过得舒心、愉悦、安全。人在旅途,在接受别人提供的服务和帮助的同时,请微笑着说声“新春快乐”。
归 途
本报记者 汪娟
正月初三,小舅打电话过来,问我们一家,准备何时回老家。于是,一年一度的归途再次被提上日程。
一年又一年,愈加淡漠的年味,带给长辈们的是深深的失落。
二十年前的春节,全然不像今日这般纠结。那时候,我们一大家都住在一条街道上,走到大姨、舅舅们的家不过几分钟的路程。每年大年初二,我和姐姐会被父母早早地叫起来。洗漱打扮一番,赶紧出门去给长辈们拜年。每到一家,长辈们笑着给我们发红包,走的时候,还总会把瓜子花生糖果装满我们的口袋。整个春节,大人们忙着做饭、打牌,小孩们就聚在一起看电视、放烟花。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多年。
时光荏苒,当年的孩子们转眼长大,一个个小家庭也逐渐衍生出一个大家族。人变多了,春节期间,怎么聚齐和在哪聚都成了问题。后来,长辈们经过商量后决定,每年正月选一天,在老家找个饭店吃一顿团圆饭。这样,一来不会耽误我们很多时间;二来,也免了互相走动时的忙乱。今年,就定在年初五。
一切安排妥当,不成想,年初四晚,下起了大雪。看着外面越来越厚的积雪,爸妈一脸愁容,不知如何是好。听闻我们有可能因为下雪不回去了,舅舅很是失落,但也无可奈何。看着爸妈纠结的样子,我心一横,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如果明早结冰不能开车,那我们就穿上胶鞋,走回老家去!
从市区到近郊的老家,不过40分钟的车程,平时走路过去,也就几个小时而已。不过,很快我的建议就被驳回。我们都好办,但老人和孩子都没法在雪地里走上几个小时。商量了许久,还是没有定论,最终只好约定第二天早上观察路况之后再说。
好在,第二天,路面上不少积雪被清除,担心许久的乡道也是一片坦途。一家人顺利在中午时分到达舅舅们预订好的饭店。长辈们乐呵呵的笑脸、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身影、外面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短暂的相聚,让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
虽然,早几年,小舅就建了一个“大家族”的微信群,但网上交谈和面对面的交流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不在一处的兄弟姐妹、远走高飞的孩子们,在春节期间如果不见上一面,总觉得有缺憾。嘴里说的是家长里短,连接的却是浓浓的血脉亲情。我想,这也是,无数人,即使跨越万水千山、历经奔波劳苦也要在春节踏上归途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