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世巧 李珊珊
2月11日,大年初七,浓浓的春节喜庆还未散去,大清早,裕安区韩摆渡镇三拐店村卫生室村医朱家胜就骑着电动车颠簸在乡间小路上。
驶到一处院落,朱家胜支起车,与迎上前的家属一起走进里屋,一位68岁的老人正等着他来诊断。
“您老这没啥事,就是感冒引起的高烧不退,别担心。”朱家胜从随身携带的药箱里麻利地配药。
给老人看完病,回到卫生室,还不到7点半,此时,已有好几个病号等在门外了。
过去基本医疗设施不够,看病条件差,那个时候,朱家胜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个宽敞明亮、配备齐全的卫生室。随着基层医改的推进,由政府出资兴建了一个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卫生室,让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三拐店村位于韩摆渡镇南侧,常住人口4582人,本村的加上慕名而来周边村子的患者,病人显得特别多。刘老汉肝功能不好,从药店里买回了肝利欣注射液要挂水;邻村的老吴口腔溃疡吃不下东西,直嚷着让医生给瞧瞧;5个月大的小宝咳嗽,喉咙有痰,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妈妈张雪赶紧带着孩子来做雾化治疗……朱家胜和另两名同事有条不紊地忙着。“过年回家的村民多了,来卫生室看病、咨询健康问题的也多了。再加上最近流感闹得很严重,村里不少老人孩子都病了。”朱家胜边忙活边说,从腊月二十过后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从早到晚就没断过人。来拿药的、挂水的,问诊的,一天下来平均要给四五十个人瞧病。什么时候看完了,什么时候去吃饭休息。
在为村民拿药时,记者注意到,普通的感冒等小病症,一般也就十几块钱,有时还用药袋分装一些药品。“这也是为了村民着想,不能都成盒、成瓶地买,拆着零卖主要是为了降低费用。”朱家胜说,“村医嘛,不仅要解决村民的痛苦,还要想着怎么让村民少花钱。”(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