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钻机工地走出的“大国工匠”——记朱恒银

  尚群 本报记者 储著坤 曹辰

  “四十年来,认认真真做了一件事情;我一直都在努力奔跑,做一名时代的追梦人。”2月11日上午,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如此感叹。

  匠心四十载,不悔梦归处,朱恒银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凭借不懈奋斗,从一名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

  又有谁曾想到,这位和蔼而平凡的花甲老人,竟是刚刚走进央视,2018年度的“大国工匠”获得者,他的身后是一大串闪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不服输,由“工”磨砺成“匠”

  “1976年,朱恒银从农村被招工来到313地质队,干的是钻探工。钻探很艰苦,一身泥浆,两手油污,一年四季工作在荒凉的大山茂林中。为此,部分年轻人看到这条件就背起行李走了。”回忆起40年前的那段岁月,已退休的老同事李延平历历在目。

  钻探看似简单,但操作钻机却非易事。钻进过程中,经常遇到坚硬的岩层、断层、溶洞以及流沙等地质结构,能否钻得深且钻得快,就要看手上有没有真功夫。

  “我18岁参加工作,身体单薄,只能先从搬钻杆、打泥浆的小工做起。由于文化程度低,学习操作规程和钻探工艺比其他人更困难,但我不认输。”朱恒银说起当年事,记忆犹新。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1978年,朱恒银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钻探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他学以致用,研制设计出“水力喷泥浆搅拌器”和“ZD-40型单点定向仪”两项发明。

  “朱恒银当时是钻探项目技术负责人,低调谦逊、话语较少,喜欢针对钻具和钻探工艺动脑子,一些钻具经过他的改良,钻探效率提高好多倍,他是我们眼中的能人。”曾经的钻机班组同事刘长江说起这事,还忍不住赞叹。

  初尝甜头的朱恒银,钻探科研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他率先建立了3000米深部岩心钻探工艺技术体系,突破了制约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技术瓶颈……一系列技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地质勘查领域多项空白。

  “朱恒银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他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家,值得每一位职工好好学习。”313地质队队长王松根动情地说。

  勇探索,铸就安徽地质“神兵”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行业调整,地勘单位进入了发展的低谷。计划经济的地勘任务逐年减少,地勘单位面临生存危机。

  “人均工资200元,有时还发不出工资,加上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很多职工选择了转行或跳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提起往事,313地质队纪委书记彭海辉唏嘘不已。

  地质钻探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扭转困境?在思考和实践中,朱恒银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咬定钻探专业技术不动摇,利用钻探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并占领钻探新的市场领域。

  “在朱恒银的带领下,转变观念,率先成立了一支专业技术强、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钻机负责人蔡正水说:“那时,我们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在施工中,打出了特色品牌。”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9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从钻机工地走出的“大国工匠”——记朱恒银⊙新春“开门红”⊙霍山县开展年后到岗到位情况大督查⊙特殊的“团聚”⊙村医老朱的健康“年礼”⊙孙云飞带队赴省政协汇报并对接有关工作⊙孙云飞在裕安区走访调研时强调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和待遇⊙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1月我市商品房销量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