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群
我跟麻埠还真有缘。
二十年前的1998年,我挂任金寨县响洪甸镇党委副书记,专门负责单位结对的杨冲村扶贫工作。那时的响洪甸就是今天的麻埠,或者说,当年的响洪甸就是过去的老麻埠。
知道响洪甸就是过去的老麻埠还是到了响洪甸以后。听我寄宿的林海饭店老板讲,以前的老麻埠位于现在的响洪甸水库底下,五十年代兴建响洪甸水库,麻埠街便没入水底。老麻埠是“茶麻古道”上最为繁华的水陆码头,是掩映在大别山深处的千年古镇,客商南来北往,商贸十分繁荣,是男人消遣的去处,也是高消费的地方。“来时衣帽堂堂,去时鸟蛋精光。走到岗上回头望望,下次有钱还来逛逛”。这是一讲到当年的老麻埠便不自觉吟出的顺口溜。
说到这儿老板闪烁其辞透着坏笑,大有为自己没能赶上浮华尘世而抱憾。大名赫赫的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赶上了,史志记载他回到大陆后就跑到麻埠兴建刘新圩庄园定居养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里有一幅麻埠老街的复原图,其景像俨然一幅深山里的《清明上河图》。我对想像中的麻埠,对水库下面曾经的繁华充满了好奇与神秘。
然而,回到现实,我对响洪甸人口耳相传的繁华又有几分怀疑,因为当时的响洪甸真的让我无法与历史上曾经的繁华联系起来。响洪甸镇政府所在地鲜花岭街道,北高南低连接湖沿,就像是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的一道沟,低矮陈旧的房屋像滚落的石头挨挤在街道两旁,恍惚中透着一股历史的陈腐与久远。响洪甸仿佛被外面的精彩世界所遗弃,没去过的人难以体会到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最直观的就是交通不畅。当时镇上有一半的村子在水库里面,深不见底的湖水把村庄围在一个个孤岛上,村民打个酱油串个门,村干部到镇里开个会,都要坐船。整个镇境内没有一条柏油路。群众说,看到柏油路就出了响洪甸。可能是时任镇党委书记为我的话所刺激,春节过后回到镇里,惊讶地发现鲜花岭一里多长的街道居然铺上了柏油路。
结对扶贫的杨冲村距离鲜花岭只有十来里路程。从鲜花岭到杨冲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还要盘山而上翻越一段又陡又险的山梁——薄刀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突突突”的柴油三轮车,被当地人戏称为“三叉戟”。每次颠簸到“薄刀背”,我又提心吊胆又暗地佩服三轮车司机的胆量,万一刹不住车,后果不堪设想。就是这样的村,在响洪甸还不是最穷的。因为这个村有一座铅锌矿,不少农户在矿上做工,人均收入比别的村要高得多。包村扶贫期间,我从市民政部门争取到2万元资金,“带帽子”下达到杨冲村,加上群众投工投劳,就像摊鸡蛋皮一样,给村部跟前的过境公路浇上一段柏油路面。这算是当时全镇第二段柏油路吧。2010年村级区划调整,杨冲与东冲村合并,改名桂花村了。
2014年开始,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掀起了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我的新单位结对帮扶的齐山村恰巧又在麻埠镇。齐山是我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核心区。太平猴魁以“猴坑”最好,而六安瓜片以“蝙蝠洞”最佳。“蝙蝠洞”就位于齐山村境内。时隔十六年再次走进齐山,寻寻觅觅翻找着曾经的记忆。当年从鲜花岭坐了近一个小时的船到齐山,跳下船顺着山沟一路往上走,山坡上的三间平房就是村部。迎接我们的是妇女主任,圆圆的脸庞水红细白,宛若荒野中的一株俊俏的山茶花,不禁让我啧啧赞叹起齐山的好山好水来。如今村部变成了两层楼房,妇女主任升任了村委会主任,只是皮肤依然白净透着微红。我们单位先后与六安供电公司和市邮政管理局共同帮扶齐山村,选派一位80后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并先后选派两位副处级干部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在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趁着习总书记视察金寨的强劲东风,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市县帮扶单位齐心协力,短短几年时间,齐山村面貌焕然一新。结对扶贫、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移民迁建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多路并进,实施了茶园低改,新建了校舍、卫生室、农民文化乐园和桥梁、广场,改造了农电台区,安装了路灯,疏浚了河道,更可喜的是开山架桥打通了连接霍山县杨四岭的出村道路,虽是砂石路面等级不高,甚至狭窄处仅能一车通行,但总算有了一条齐山村祖祖辈辈盼望的“脱贫路”,茶叶、毛竹、木材等能够货畅其流,资源换来了资金。2017年,齐山村实现整村出列。
麻埠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鲜花岭街道整治一新,一幢幢楼房依山傍水。鲜花岭至马店公路与合武高速、沪汉蓉高铁相衔接,距离火车站仅15公里。通往县城和六安的道路都铺上了柏油路面,平坦而宽敞。新建的镇政府办公楼的南面,沿水库边雨后春笋般兴起了几家吃住游一体的农家乐。过去的与世隔绝变成了世外桃源,鲜花岭街道就是一个大的度假村,背山面湖,风光旖旎,与境内红石谷国家地质公园、将军湖(响洪甸水库)以及六安瓜片原产地生态观光园,连线串珠,与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和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相呼应。交通畅了,游客来了,产业兴了,经济活了,一个旅游特色小镇正在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麻埠走上了旅游兴镇的“致富路”。
到麻埠不能不去看“桂花王”。“桂花王”生长在桂花村,村因树而名。二十年前我在杨冲扶贫时曾去看过,树形如盖,枝叶繁茂。据当地人讲树龄超过1200年,不施肥、不修剪,每年产桂花300来斤,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桂花树,号称“桂花王”。每年农历八月,形似米粒的金黄色桂花,一攒攒抱着绿叶覆盖的枝头,清香四溢。“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诗人王冕的这两句诗虽然咏的是墨梅,但我以为放在桂花身上也很合适,如果把“清气”改为“香气”就更恰当。桂花没有雍容华贵的外表,不炫耀,不招摇,但她有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毫无保留地洒向寰宇,朴实、顽强与无私。2018年的第一场大雪,把“桂花王”压断了一些枝丫。春天一到,断丫处便冒出了新枝,比老枝更加生机盎然。当年秋天,金黄的米粒依然爬满枝头,把那勾魂摄魄的阵阵清香奉献给这片深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