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用好治村有招

  熊建

  起个大早给长辈拜年,在我们老家是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30年前,每到大年初一,爷爷就会早早起来,把院子扫净,铺上一张席子。很快,村里的后辈们络绎不绝来到院里,大嗓门喊一句:大爷大娘,给你们拜年了啊!拱手作揖,双膝咕咚一声跪在席子上,双手扶地,连磕3个响头。然后,起身再到下一家。

  如今,爷爷奶奶搬进县城、住进楼房已经快20年了,村里的一些亲戚仍旧开车赶过来拜年。新派一点的不磕头了,老派点儿的不磕两个心里还过意不去,形式不同,“拜”字依旧。近年又有了新法子:手机视频打开,对着手机视频拜年!由此可以看出民俗生命力之强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内涵。亲其亲而尊其老,相信是各地乡村民俗都不会缺失的一环。

  农村的民俗文化,大多是促进和谐的,往往以追求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为主,也有盼丰收、庆升平的内涵。把各地的风俗归纳归纳看,“里仁为美”“和为贵”的观念处处可见。因此,它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得天独厚的工具,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规范行为、维系关系、调节矛盾的目标。

  民俗不是法律,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约束,是借助社会舆论对人们的约束,调动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来实现的。既是他律,又离不开自律;有利于使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不扩大冲突、不激化矛盾。比如,在广东梅州,当地结合客家文化特色,提出柔性治理理念,在社会治理中厚植传统文化,通过优化民生、治安、环境等各方面的服务,从源头上减少了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人一出生,就活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中。吃饭时要等大家都坐齐了再动筷,逢年过节追求团团圆圆……在民俗的黏合下,一方人可以更好地和睦相处。因此,社会治理重心在向基层下移的过程中,传统民俗文化可谓是加速器、润滑剂。运用得当,这个过程就会平滑顺利很多。当然,一些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比如红白喜事求大求奢、天价彩礼、女性不让上桌之类,必须得改。

  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实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乡村将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选择年月
<2019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碧水清流润心田——舒城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侧记⊙民俗用好治村有招⊙目送——带着我的爱和祝福⊙独山镇“五抓五促”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有序⊙接待游客169.37万人次⊙急救“节日病号”937人次⊙服务类投诉占投诉总量58.8%⊙老人车内昏迷 交警开道送医⊙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