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冲破黑暗,2018,已然成为一份沉甸甸的记忆,2019,微笑着拥抱我们。
2018,我们走过了春的播种,夏的蓬勃,秋的丰收,冬的思考。580万六安人民携手合作,负重前行,保持了皖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了老区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这一年,老区又有15.1万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迎来了小康的曙光;
这一年,45万亩江淮果岭花开漫野,花香果硕惹醉了老区群众和游人的心田;
这一年,71亿元的茶谷产值再次让一谷一带建设部署深入人心,激情涌动;
这一年,山清水秀的皖西再次成为海内外游客的心仪之所,绿水青山撑起了皖西发展的重要脊梁;
这一年,淠史杭开工60年纪念,老区人民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历史,激发了做新时代奋斗者的豪情;
这一年,六安市区和金寨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成功运营,使得252万老区群众踏上了进城的“直通车”;
这一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吹遍了皖西大地,从物质的富足到精神的富有,文明城市的创建让580万老区人民空前凝聚团结,共追美丽幸福六安梦;
这一年,创刊已70年的《皖西日报》也在传统媒体发展的低谷中逆势而上,融媒体发展茁壮成长,走出了媒体转型发展的新天地。
2018,我们在历练中成长,在实践中勇敢追寻属于老区人民的梦想。
然而,毕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挑战与艰难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时代。在前行的路上,皖西人民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困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工作紧迫,创新驱动发展实体、民营经济任务艰巨,民生领域仍有多个短板等等。这些问题和短板都将成为我们奋起的动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朝着百姓的梦想前行!
走进2019,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祖国的强大是我们奋进前行的根基,也是我们勇敢踏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的目标和动力。
新的一年,皖西大地的脱贫攻坚战役将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污染治理将更为彻底,绿水青山的品牌将擦得更亮;坚持“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民营经济将活力四射;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步伐加快;33项民生工程的高质量推进等将使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越是巨变的时代,越是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越是发展的时代,越是需要我们强化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未来已来,或许还有风雨,或许还有坎坷,我们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2019,让我们一起,与我们挚爱和自豪的祖国,心怀美好,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