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娟 杨秀玲 沈贤中
冬末的大别山,薄雾笼罩着远处的群山,山脚下的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年味儿愈加浓郁。不少农家已将房屋庭院打扫干净,挂上红彤彤的大灯笼,对于庄稼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闲适的时光。不过55岁的梅山村村民纪道明这几天尤其忙碌。
“你别急,我等会就过来。你要多少斤牛肉?”1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老纪家中,他正在打电话,有人向他预定牛肉。接完电话,他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妻病子弱,他勇挑家庭重担
说起纪道明,村里人都打心眼里佩服他,不仅因为他勤劳致富,成为村里脱贫攻坚的带头人,更因为他十几年如一日对家庭无怨无悔的担当和付出。
1994年,30岁左右的纪道明与妻子李帮芝结婚,当年儿子出生了,夫妻俩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憧憬。夫妻俩在江苏省常熟市打工,务工生活虽然辛苦,但纪道明夫妻俩干活实在,手里小有积蓄,日子越来越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12月,李帮芝被一辆大卡车撞伤,送到医院后虽然救回了一条命,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在妻子昏迷不醒的17个月里,纪道明一边承受家庭巨变的心理打击,一边承受身体的巨大消耗。不论白天黑夜,他每隔四个小时给妻子按摩、擦身,插鼻饲、清理大小便……周围也有人劝他,老纪,实在没什么希望,放弃算了。但是这个不善言语的汉子咬牙坚持着,从未抱怨过一句。
终于,在纪道明的精心护理下,妻子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连续熬了许久的纪道明长舒了一口气,准备躺下好好休息。他自己也没想到,因为长期没有平躺,在他躺下来的瞬间,发生了肺气泡破裂。不得已,他只好赶紧去医院治疗。
除了面对妻子倒下的现实,当时的纪道明还得面对因为给妻子治病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给妻子治病,前期两人辛辛苦苦积攒的17万元已全部支付了医药费。孩子当时也只有9岁,正是需要母亲的时候,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纪道明瘦弱的肩膀上。然而,倔强的他没有被生活压垮,他在照顾妻子之余,靠着养鹅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给妻子按摩、擦身、喂饭、清理大小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洗衣、做饭、下地、做工……成了老纪每天生活的必修课。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