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安徽金寨县大湾村——特色产业上台阶 田园处处是美景
人民日报记者 李林宝 孙 振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习近平
哥哥陈泽申,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也因病去世,独自带着小孙子,靠低保和几亩薄田撑着一个家;弟弟陈泽平,老伴右手残疾,前些年儿子因车祸离世,染上酗酒毛病——这老哥俩,戴上了贫困帽。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到陈泽平家详细察看住房和陈设,了解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通过扶贫手册看脱贫措施定了哪些、落实怎么样;在陈泽申家的小院与村民促膝长谈,关切地问起陈泽申的全年收入。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两年多来,各级干部牢记总书记嘱托,压实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陈家兄弟和大湾村,出了许多新鲜事。
算细账 搬新居
“人家一趟趟跑,还不都是为了咱?”
2018年寒冬,记者重访大湾村。雪花纷飞,掩不住大湾村里的新气象。
沿途走来,反差感冲击眼球:这边,低矮的堂屋,破旧的屋檐,村民搬迁后留下的一幢幢土坯房,积雪重压下弱不禁风;相距仅百米的安置点,30多幢二层徽派小楼,粉墙黛瓦,积雪装点下,浑如一幅水墨画。陈泽申、陈泽平兄弟俩,如今就生活在这画里。
走进房间,厨卫干净整洁,客厅里装了空调,卧室铺上了木地板。兄弟俩一盘算,老房宅基地腾退、扶贫搬迁补贴等款项,除了开支11万元新房成本,还结余2万多元。
可即便这样的好事儿,起初陈泽申并不买账。2016年7月,大湾村民组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陈泽申明确拒绝:老房再破,却是住惯的农家小院,新楼房再好,没个养猪养鸡的地方不行。
陈泽申的想法,在村里很有市场。但村民住房安全问题不解决,扶贫就是空谈。为此,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成了陈家兄弟院里的常客,尽管时常碰壁,仍隔三差五上门,说政策,算细账。
老房本就狭小,再加上余静几番游说,陈泽平2017年初第一个搬了新家,还和余静一道做哥哥的工作。同时,党总支、村委会商议后在新居周边集中建起扶贫猪圈。
一点一滴,陈泽申的心被焐热了,“人家一趟趟跑,还不都是为了咱?”2017年5月,“钉子户”陈泽申搬离老屋。目前,大湾村规划建设的大湾、方湾、基湾、中心村庄4处集中安置点,已有129户村民入住。
两年多来,易地扶贫搬迁、环境整治、拆危改厕……每个项目、每项帮扶措施,都有一名村“两委”成员牵头。他们挨家挨户化解村民心结,推动工作开展。
如今,站在陈家兄弟新居门口远眺,原先沿途遍布的牛栏、猪圈、旱厕等不见了,村路宽阔笔直,不时有车辆驶过,蜿蜒远去,处处田园美景。
相互学 比着干
“不能全靠国家,也要自己努力,早日脱贫!”
心想能挣个五六千元便知足,谁承想,2016年仅养羊一项,陈泽申就挣了一万二。
咋干得这么顺畅?这得感谢村里的老党员、养羊大户汪淤常。老汪给陈泽申提供种羊,免费做防疫,还帮着他销售。受益的不只是陈泽申,村里4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老汪这儿寄养400只羊,2018年底每户分红5000元。
老汪说这得感谢党和政府。悄没声的,帮扶干部没少忙活,老汪要扩大养殖规模,他们不仅帮忙申请到30万元贷款,村集体还新建4幢羊舍,免费提供使用。
“总书记讲‘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我们帮扶干部走家串户,压实目标责任,但绝不能‘单打独斗’。”花石乡党委书记王玉宝看得明白,“这叫政府促能人,大户带群众。”
看哥哥挣了钱,陈泽平不甘落后,一心想着“比学赶超”。原先只在村子附近做架子工,2018年起他兼职搞副业,养了头大别山黑毛猪,地里种上天麻、茯苓、黄精,还常到村子周边的山上采摘野生猕猴桃、山核桃。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