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陆秀红还多方积极联系,让他们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去年8月,学校的几个孩子参演了由皖西学院大学生史舟顺编导的微电影《青春逐梦》。在这样一部描述青春梦想以及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作品中,孩子们朴实而真切的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去年12月10日,安徽省大学生首届微电影大赛结果揭晓,经过专家评选,《青春逐梦》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方梦想的天地,那么对于陆秀红来说,这个小小的乡村教学点就是他追逐梦想的舞台。从毛头小伙到已近不惑之年,他目睹学校的巨大变化,他熟悉学校的一草一木,也了解每个孩子的脾气和爱好。不得不说,对学校,他付出了青春,也倾注了心血。
每年的暑假,都是陆秀红非常“纠结”的时间段。因为新学年是否能够招收到新生,是决定这个教学点能否继续存在的关键。“今年入学的3名一年级学生,是暑假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师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争取过来的。”虽然学校什么也不缺,老师也很优秀,但是每年的秋学期是否能招收到新生仍是未知数。不过,陆秀红也很坦然地说:“我一直都珍惜在教学点的每一个日子,将来,即使学校只剩下最后一名学生,仍然会坚守。”“为孩子们,能做到的我们尽力做好,临近期末,学校将开展‘说绘本’和‘校园朗诵会’活动,全员参与,不留遗憾。”
在陆秀红这种近乎“痴迷”的执着精神感染下,学校里的其他几名年轻教师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有了深厚的情感。何娜娜是学校的一名90后年轻教师,她告诉记者,刚来学校的时候看到学校里的学生这么少,还有点不适应。但是时间久了,就和这些可爱的孩子有了很深的感情。学校里的这些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为了方便和家长沟通联系,他们详细地记录下了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也会将孩子的一些思想动态反馈给家长。“学生少就有这样一个好处,能十分精准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思想、健康状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吧!”何娜娜说道。
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变得清新怡人,而最可喜的还是孩子们精神面貌的转变。比如,有的孩子考试考得不好,被批评了,但是会很快从那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并不会变得激进或者特别消沉。总体来说,这几个孩子的心态都非常阳光。“说实话,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孩子们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其拥有健康的体魄以及积极的心态。”汪醒醒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