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碧波
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古时有“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烽火连十月,家书抵万金”,鸿雁传书带去了人们亲切的问候、殷殷的祝福、浓浓的深情、绵绵的思念,它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真正执笔写信是上中学后,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交往的主要联系就是书信,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只有邮局才有一部电话,打电话对普通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同时也觉得非常好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早熟的学生,明明就坐在一块,却要转着弯到邮局去发一封情书,那个年代对于男女交往还是近乎授受不清的,一些严厉的老师收到从传达室转来的信,会毫不客气地当众撕开。就是这么奇怪,现在觉得是侵犯人权的事情,在那时却认为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许多恋曲也由此被划上休止符。一些胆大的学生们由此发展为递纸条,一条窄窄的纸,言简意骇,类似于现在的手机短信,由于此方式保密性好,传达方便,一时被广为推行。
进入九十年代前期,这是我写信最多的时期,那时身在千里之外的军营,每每想起家乡亲人,就靠鸿雁传书,家人朋友在信中对我的鼓励和期盼,让我不断成长。其实那时电话已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但因其价格昂贵(当时装一部电话约两三千元),还不是普通家庭所能享有的。手机、传呼机也已问世,记得手机当时叫“大哥大”,一万多元一部,传呼也要一两千元,更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企及的,那时手机、传呼就是身份的象征,就象现在开的奔驰和宝马。记得在部队文工团演出时,我演一名大款,为了借一部手机,跑遍部队所在地的各个单位,那时好多人的梦想就是“腰挂BP机,手拿大哥大”。
九十年代中期上班后,我有了一部BP机,当时图个新鲜,有事没事响个不停,可那时电话没有普及,有时到处找不着电话复机,后来换了一部汉显的,类似于现在的手机短信,方便多了,那时年轻人再怎么凑钱也要买一部挂在腰上,有时聚会时,传呼此起彼伏,应接不暇。九十年代末期,传呼渐渐被手机替代,但由于价格仍较昂贵,在当时还是比较稀罕。我当时也是咬着牙买了一部,当时人们都喜欢把手机别在腰上,生怕别人不知道。固定电话受到手机的冲击,安装费大幅下调,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和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手机已逐步普及,各种新款、多功能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迄今我已走马灯似的换了十余部,旧手机都在给儿子当玩具,手机已不再是人们炫富的商品,而只是普通通信的工具。近几年,作为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通信设施——电脑,也已安装到千家万户。电脑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让人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它的方便、快捷无与伦比。
从书信到电话,从手机到电脑,短短二十年,我们从通信工具的不断变迁中,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它给人们带来了两个文明的大丰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精彩,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