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
元宵节放烟花,是中国的习俗。不过,比放烟花更早的,当属正月十五“撩火球”了。
我们小时候,填饱肚子都不易,哪有闲钱买烟花爆竹呢?但过年过节的味道还是很浓厚的。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再穷的家庭,年三十都要烧一盆火,正月十五都要点一夜的灯。
小伙伴们最兴奋的事情,当然就是正月十五“撩火球”了。这项活动不但刺激好玩,大人们也非常支持。年轻的父母甚至还会加入到“撩火球”的队伍之中,把活动推向高潮。
要“撩火球”,必须要先“串火球”。过了大年,我们就开始行动了。小伙伴们先从庄前屋后砍一些木槿枝条,这种枝条不但细长,而且韧性好,不易折断,梢部打一个结,根部削尖。这样,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然后,我们带着这些枝条,找到一片黄栗树林,把枝条削尖的一头朝地上的树叶扎去,树叶落得厚的,一次就能串好几片树叶。冬天,黄栗树林落满了树叶,这种树叶色彩金黄,易点燃,不缺火,是制作火球的绝好材料。我们一边串,一边挤,要把串在枝条上的树叶挤紧,挤紧树叶的火球不但能“撩”得高、撩得远,而且好看、耐燃。
吃过十五的晚饭,村头就发出了“啊……呵、啊……呵”的呼喊声,这种声音,拖音长,传得远。这声音就是小伙伴们集中的号声,将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每个人的手里都带着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火球,朝事先看好的一处场地跑去。
“撩火球”的地方不但要离村庄远,场地还要足够大。最重要的是附近没有可以连续燃烧的可燃物。来到“撩火球”的场地,只要有一个人点燃了火球,其他的小朋友便可一个点燃一个,很快,场地上就传来“呼、呼”摇火球的风声和噼噼啪啪的燃烧声。不管是大人、小孩,他们都用尽全身力气,先把点燃的火球“呼呼”地摇上几圈,再适时地抛出去,同时,嘴里喊着“来呀来呀撩火球喽……吽呵!”很快,四面八方都传来了“来呀来呀撩火球喽……吽呵!”的声音,圆弧状的火球和抛向天空的火球,像一个个流星,映红了一片片的夜空,煞是好看。
如今,每到年节,我都会想起清贫岁月里热闹的“撩火球”场景,回味着那一声声“来呀来呀撩火球喽”的呼唤。我渐渐明白,“撩火球”为什么动人心弦?因为它是撩的。不撩不热闹,年味是撩出来的。还因为它是火的,红红火火的生活,不是每个人的憧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