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菊莲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小微企业发展得如何,关系到经济平稳运行和就业稳定,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这一点尤为紧要。
小微企业虽名为“小微”,但数量不小,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我市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规模小、融资难、招工难、盈利难和回款难等发展瓶颈,小微企业相比起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艰辛。这些难题部分缘于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较低、市场博弈能力不强,也与小微企业得到的重视、扶持政策不到位有关。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一批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包括大幅放宽可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提高增值税起征点等。这些减税政策可追溯至今年1月1日,实施期限暂定三年,预计每年可再为小微企业减负约2000亿元。这样一个趋势让市场备受鼓舞,让很多小微企业发展吃下了“定心丸”,为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然而,小微企业要实现长足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性减税,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走出自己的姿态,逐步做大做强,才是长久发展之计。首先要破解的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在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民营小微企业仍然反映获得感不强,融资难、融资贵、抵押难等问题依然存在:金融机构服务的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金融机构为小微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宽,银行贷款成本较高、贷款期限较短。对此,政府部门在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积极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加强金融产品服务的宣传与沟通对接,合力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制定政策、宣讲等方式督促、引导小微企业注重自身发展,深耕主业,健全财务制度,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实现金融资源与企业对接。应保持政策的稳定连续,完善司法执行、行业准入等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统一便捷的财务、税务、人力、法律等配套服务,助力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