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扶贫”宣讲 讲到百姓心坎里——舒城县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胜
“‘天线’和‘地线’相连,高雅和通俗共赏。”这是舒城县百神庙镇宣讲人员王福才对新时代实践中心开展“理论+扶贫”宣讲的评价。
今年以来,舒城县为大力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进扶贫工作,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原则,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力。
舒城县按照“六进”原则,乡镇、村(社区)、机关、校园、企业分别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建设标准上做到“六有”,即“有学习场所、有学习计划、有宣讲队伍、有配套教材、有学习档案、有学习成效”。
“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内容,真是说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里。”近日,杭埠镇官圩村村民刘大芳对笔者说道:实践中心每周组织一次宣讲,我和老伴都早早赶到会场,生怕漏下了。她感慨地说,几个小伙子、大姑娘又是快板书、又是相声,把我们笑得前仰后合。他们宣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感觉好亲切。虽然他们巡回宣讲,但他们到哪,我就追到哪。听不厌、听不烦,越听越有劲。
为了充分利用实践中心的宣教职能,舒城县按照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原则,以党员领导干部、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政治教师、文艺骨干、“五老”志愿者等为主,以领导干部带头讲、专业队伍定期讲、文艺队伍流动讲、草根队伍随时讲、道德好人巡回讲的方法,组建了一支多领域的宣讲队伍。宣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月两主题”确立了一个多层次的宣讲内容,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中共党史、法律法规、一门农用技术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成立,也激活了农村各方面人士的宣讲积极性。刘大刚是汤池镇的退休教师,这次成为新时代中心的宣讲员很兴奋。他的包里有一个红色的本子,随时把群众的语言记录下来。他说,这些语言,说的都是他们的家常话,乡土话,说得带劲,听得亲切,到时就有可能派上用场。
舒城县把宣讲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理论宣讲、知识讲座、文艺演出、播放广播、技能培训等多种渠道,让扶贫政策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家庭;围绕宣讲、农村广播、科技书屋书籍借阅和微信朋友圈管理,把扶贫相关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歌颂伟大的共产党,我再把十九大精神来宣讲,柏林环境真不赖,山清水秀风景好,旅游事业还在搞……”这是柏林乡贫困户张大成精心编写的宣讲词。张大成今年刚刚脱贫,对能参加宣讲,他很高兴。他特地把自己脱贫的故事编成快板书,到哪去就讲上一大段。他说,我最看不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这种现象,我要把党的恩情讲深讲透,要忠于党、感恩党。
在实践中,各村开展各种有特色的活动,引领活动向纵深发展。(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