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六安建设
沙应宗代表:
把患者首诊留在基层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基层群众就医,原本看不起病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亟待解决。如分级诊疗在基层的有效落实仍存障碍,“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仍是当下就医的普遍现状。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难在往下转。”沙应宗代表说,最根本的问题是,老百姓在基层首诊的意愿不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相对薄弱,患者不够信任,影响了分级诊疗的实施。此外,药品种类有限、医疗设备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
在医疗资源本就紧张的情况下,病患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加剧了“看病难”现象。沙应宗代表建议,应建立双向转诊实施方案的规范化流程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行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指导、协助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适宜的医院就诊,对从大医院转回社区、基层医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解决“大医院病人等医生、基层医院医生等病人”问题。同时,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发挥市级医院传帮带作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做好业务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的服务。
(记者 李珊珊)
姜风委员:
建立精神卫生“市县乡”防治体系
“精神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亦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当前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近年来我国常见精神疾病患病人数有所增加。而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严重受损,认知障碍严重,不能控制自身行为,部分患者肇事肇祸造成的恶性案件引发群众一定程度心理恐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委员姜风说。
据调查,六安市重性精神病患者近6万人,登记在册2万余人,需进行治疗精神病患者基数庞大。姜风认为,首先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其次要加大精神卫生工作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及防治体系。同时,确保精神病院工作人员待遇、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及精神疾病防治等必要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强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
姜风建议,在当前建设以急性救治为主的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的同时,应加强精神疾病慢性住院和康复体系建设,完善包括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逐步建立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立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专业机构为主体,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记者 束庆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许秀旗委员:
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每年“两会”期间,教育话题都是代表委员以及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领域,教育均衡、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等话题,依然是今年关注、讨论的重点。2018年,我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1所,完善城区学校建设布点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深入实施高中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完成项目51个,建设“全面改薄”校舍项目3112个。那么2019年,我市教育工作将在哪些方面着力呢?
许秀旗委员告诉记者,今年,我市教育工作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任务安排,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等主要方面,统筹兼顾,全力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将做好普惠性和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扩大城区公办、普惠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做好优质均衡、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小学教师的县管校聘等工作,解决好“城市挤,乡村空”的问题。解决职业教育腿“细”和“弱”的问题,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做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记者 单姗)
杨明生代表:
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振兴乡村教育的重点是不断提高乡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杨明生代表看来,目前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学生流、教师流、物质流、资金流等,也包括优秀的教育管理人员,都向主城区及县城中小学聚集。他认为,市、县、乡三级政府发展农村教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振兴乡村中小学发展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措施。
杨明生建议,要全力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在提高生活待遇、城乡教师流动、职称评聘、建立荣誉制度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规划,通过顶岗上课、城乡交换、建立工作室、挂职、进修、培训等多渠道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加大扶持乡村学校力度。落实城镇教师支教制度,强化帮扶措施、城镇中小学名校与农村中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建立属地管理制度。振兴乡村学校,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应该成为农村中小学所在地政府的重要职责,也应该纳入当地党政考核的重要目标;加强全市的统筹管
理。全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组织培训、开展学术活动、表彰等方面优待乡村学校,制定招生计划时要统筹考虑振兴乡村学校的规划与安排,此外还要统筹协调,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实现全市乡村学校的共同振兴。
(记者 张静)杨青委员:
整治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隐患
当前,校园周边的一些摊点食品原料来源不明,食品加工人员卫生状况、食品卫生安全状况令人堪忧。为此,委员杨青建议切实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药监、教育、工商、城管等部门要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的有效机制,规范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违法行为,依法取缔无证照或超范围经营点,依法惩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杨青建议,建立健全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食品进货检查验收、食品质量承诺、食品安全管理、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多项制度,落实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职责,规范经营行为,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全面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一方面,开展健康消费、食品安全、卫生知识进校园、进课堂,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及其重要性,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有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开展全社会、全方位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记者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