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永义主任到霍邱调研关工助力脱贫工作

汪锡文常务副主任调研基层关工助力脱贫工作

薛建宏常务副主任到舒城县学校调研关工助力脱贫工作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市关工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和省关工委部署的“六三”行动计划及督查提出的要求,积极组织各级“五老”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独特优势,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积极谋划成立爱心扶贫助学基金会,开展爱心扶贫助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智、志双扶”工作要求,更体现了各级“五老”人员胸怀大局、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自2018年5月下旬,市关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关工助力”工作的通知》以来,以省关工委“脱贫攻坚·关工助力”“六三”行动计划和我市分解的“三五”行动方案,即每个县区及市直关工委每年至少开展5场科技扶贫活动、资助50名以上特困大学生、与500名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为工作目标,压实责任、明确任务、确保落实,取得明显实效。
据悉,各县区和市直关工委在“三五”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标,金寨县实施“十百千”扶贫工程,将“三五”计划翻番;市直关工委提出“115工作计划”,即每个市直单位关工委开展或联合开展1场以上科技扶贫活动,资助1名以上贫困大中专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5名以上农村贫困留守或孤残儿童。同时,各县区按照省关工委督查提出的加强动态管理、健全规范完备的档案资料、建立健全跟踪问效机制的要求,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关工助力”工作。
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关工委共开展科技扶贫活动711场次,受培训人数达59621人;共资助贫困学生1791人,其中大学生673人,资助金额449.5万元,其中单笔3000元以上558人;全市有5329名“五老”同志与5379名农村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
关注贫困学子 筑梦美好未来
六安是皖西革命老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各级关工组织针对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多措并举,有效缓解贫困家庭就学困难。
积极筹措扶贫助学基金。六安市爱心扶贫助学基金会于2016年12月30日举行启动仪式。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按照《六安市爱心扶贫助学行动方案》总体部署,扎实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2018年7月,市委办印发《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六安市爱心扶贫助学基金会领导组的通知》,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家本任组长,市关工委主任汪永义任常务副组长,副市长孙学龙、王岚、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薛建宏任副组长,12家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金会领导组。2018年11月14日,基金会领导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陈家本要求各成员单位要齐心协力将基金会蛋糕做大做强,为救助我市更多贫困学子、助力老区脱贫攻坚贡献更大的力量。市爱心扶贫助学基金会蛋糕不断增大。目前基金规模已达近千万元。
做好首批助学资金发放。2017年7月,市民政部门为市爱心扶贫助学基金会颁发了慈善组织登记证书。截至目前,基金会第一年度48万元投资收益在全市共资助185名贫困学子,其中大学生78名,每人4000元,中学生61名,每人2000元,小学生46名,每人1000元。
舒城县庐镇乡2018年受救助大学生沈显慧,家里原有三口人,父亲患肝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母亲患乳腺癌于2016年7月病逝,欠下一大笔医药费,2018年考上大学,为上学发愁,市关工委爱心基金会资助4000元,使其顺利入学。她说:“虽然今后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不会害怕,社会在关注,政府在帮助,关工委在支持,入学后,将积极参与学校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凝聚社会力量助学。为圆更多贫困孩子的读书梦,全市各级关工委积极行动,广泛争取社会资源,进行捐资助学。霍山县关工委联合县直有关单位、“五老”开展“献爱心、助脱贫”专题活动,该县“豆芽社”已连续5年,每年拿出6到8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霍山县中医院副院长李德详已连续两年每年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拿出1.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裕安区关工委积极争取慈善“双百花”项目,去年资助278名特困中小学生,资助资金27.8万元。分路口镇街道、武陟山村、淠河三个村居关工委主任募集捐款近4万元帮助贫困青少年上学、治病。江家店镇关工委及时向党委汇报把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列入镇“脱贫攻坚”再动员会议议题,村企关工委和部分“五老”参加会议,会后发动捐资2.2万元款物,救助22名贫困青少年。金安区关工委积极为市爱心扶贫助学基金会募资,2018年秋学期前向37名贫困大学生发放了12.9万元助学资金。叶集区关工委借助雨露计划等公益资助平台,资助贫困大学生8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1名。开发区关工委动员兴林机械、华润怡宝水、江淮数控等企业关工委,多次深入帮扶点,送去价值10万余元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并帮助解决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就业。霍邱县花园镇“关心下一代爱心协会”,采取政府投一点、企业出一点、社会募一点的办法募集扶贫助学资金142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2018年该协会又先后拿出资金5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40多人。2018年以来,镇内171名教师依托镇爱心协会捐款8万多元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科技扶智,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市关工委成立科技扶贫工作领导组,各级关工委按照市关工委“四有”,即培训有教材、推广有队伍、示范有基地、活动有效果的要求,为农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技力量、帮扶青年农民创业致富贡献力量。
培训有教材。广大“五老”专家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教优势,在各自技术领域编写实用教材,让科技扶贫工作“有本可依”。霍山县50多名老科技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围绕茶叶、蚕桑、中药材、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自行编写有关培训材料,开展专题培训200多场次,两万多青年农民受到培训。太平畈乡、黑石渡镇等关工委依托本地石斛产业协会,编印《霍山石斛种植技术指南》,举办霍山石斛种植技术培训班,每位老同志联系一户贫困家庭青年发展石斛种植。舒城县关工委联合县农科所在4个乡镇、37个村为200名新型职业农民做“学农业技术、促农民增收、助脱贫攻坚”现代农业科技报告。金寨县关工委主动与农业科技部门配合,编印养殖种植培训教材,充分利用各种农业开发项目向贫困青年农民传授新技术,累计培训0.78万人次。
推广有队伍。近年来,全市3986名“五老”科技人员参办各种培训班3100余期,30多万学员受教育,让科技扶贫“有人可依”。2018年,霍邱县关工委会同县人社局聘请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的老科技专家在潘集、白莲、河口等乡镇举办36场科技培训,为1100多名贫困户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2018年以来,金寨县已开展茶叶、油茶、灵芝、山核桃、电商扶贫等技术讲座50余场,参与培训的青年农民达4000人次;霍山县农委老专家、高级农艺师许自文到道士冲村为贫困户传授蔬菜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市开发区组织科普志愿服务队到8个村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科技帮扶,对8个种植业、养殖业专业户(每个村1个示范户)进行重点科技帮扶。
示范有基地。全市关工系统积极争取农委、林业、科技等涉农部门的支持,动员和组织“五老”科技人员,选择科技含量较高种养殖大户作为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看得见、教得会、用得上、带得动”的作用,帮助、带动青年农民创业致富,由点带面。2018年以来,全市“五老”帮助建设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99个,培育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4081人。金寨县各级关工委近几年创办种养殖基地39处,有针对性地开展天麻种植、魔芋种植、灵芝种植、孢子粉采收等技术培训。
活动有效果。通过各级关工委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受训贫困群众掌握到实实在在的脱贫“本领”,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拔除穷根”。金寨县汤家汇镇竹畈村关工委牵头成立的“亿牛有机稻生产基地”,基地面积大,有机稻产量高、品质好。2017年国内灵芝市场走俏,沙河乡楼房村关工委及时向村民通报信息并组织灵芝栽种技术培训,扩大生产规模,村民李文海今年一次销往江苏吴江外贸办灵芝菇30吨、孢子粉5吨,不仅自己获得较好收益,还带动附近贫困户增加收入。霍山县畜牧局老专家在但家庙镇胡大桥村举办稻虾连作培训,2018年龙虾养殖扩大到1200余亩,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建档立卡贫困村裕安区苏埠镇黄莲村,盛产大麻,该村利用产业扶贫,创办“中兴墙纸厂”,吸纳附近贫困户100余人就业,现年产值400万元,利润100万元。据统计,通过实施科教扶贫,全市有3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关爱“留守”,润苗之情越来越深
全市各级关工委通过结对帮扶、建立关爱平台、动员社会力量献爱心等方式,为留守儿童补上缺失的亲情,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实行“1+1”结对帮扶。霍邱县在2017年结对帮扶的基础上,2018年安排各乡镇和县经济开发区关工委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进行重新摸底审核,并逐人落实帮扶措施。裕安区新安镇关工委联系区交通运输局新安分局结对帮扶2名留守儿童,人均资助2000元,联系区法院10名爱心妈妈多年来结对10名留守儿童等。市住建委关工委名誉主任周异凡已90高龄,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献爱心;前名誉主任吴家勇身患大病,同志们劝他不要参加帮扶活动,但他以老共产党员的情怀,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带头捐款、捐物。该委老同志积极向社会筹措资金60余万元帮助山区学校和孩子解决困难,帮助金寨县桃岭中心小学建学生食堂和宿舍,帮助筹资建立电教室。从2011年起市住建委18名老同志与霍山县漫水河镇安家河小学18名特困留守儿童认亲结对帮扶,每人每年从退休金中拿出不少于500元资助留守儿童,直至他们完成学业。2018年市住建委的扶贫村转移到漫水河陈家畈村,又通过调研确定15名特困留守儿童,实行“1+1”结对帮扶。
建立活动站倾情关爱。通过搭建关爱活动平台,不仅弥补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更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课余生活。据统计,全市建立留守儿童活动站、校外教育基地188个,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平台和载体。
动员社会力量奉献爱心。舒城县乡镇关工委开展“百日行动”,完成全县80个贫困村系统资料重新登记,舒茶、万佛湖、张母桥等10多个乡镇关工委动员爱心企业给留守儿童捐献爱心款和书包文具。金寨县关庙乡关工委与上海市七宝中学联合救助留守儿童140人,救助资金达6.5万元。叶集区关工委会同区委组织部志愿服务队深入结对共建村为30名孩子们送上价值3000多元的学习用品。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每年“六·一”儿童节都到裕安区罗集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先后对该乡300余名留守儿童给予关怀,捐赠科教书籍、定制校服、学习用品等。
(本栏组稿 本报记者 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