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红色土地 见证决战脱贫致力绿色发展 开启振兴篇章

  丁美科 本报记者 邱杨/文 方观男 程宝发/图

五版3Q2A9628.jpg

五版3Q2A9679.jpg

五版3Q2A9936.jpg

五版IMG_4028.JPG

五版IMG_8601.jpg

五版IMG_9392.JPG

五版IMG_9647.JPG

五版IMG_9944.JPG

五版鹅  张玉柱.jpg

五版鹅产品.jpg

五版六安青山乡美丽乡村_岳阳.jpg

  2018年12月29日-30日,隆冬时节,冬日露出难得的灿烂笑脸和热情,来自省、市作家协会的50余名作家,以“讲好裕安扶贫故事 助力裕安脱贫摘帽”为主题,走进青山、苏埠、西河口、独山、顺河、固镇、丁集等乡镇,深入了解几年来裕安全区上下求真务实、凝心聚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丰硕成果;记录全区上下干部职工忘我工作、全力以赴、以脱贫为己任的情怀;见证贫困群众决战脱贫摘帽的精神面貌与信心决心,从而激发灵感,讲好扶贫故事,写出接地气、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延续和传承

  29日上午9时许,省市作家2018·梦之路裕安区脱贫攻坚采风行暨文艺界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艺创演系主任徐贵祥,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恩龙出席。

  裕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陈传忠对各位作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表示,裕安将依然矢志不移地行进在脱贫攻坚的跋涉征途,立足红色土地,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创造更加幸福辉煌的明天。“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期待各位领导、各位作家写好裕安脱贫攻坚的大文章。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市作家协会主办,裕安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扶贫办承办。

  9时40分,满载着希冀和期待的大巴车出发,采风团前往许继慎纪念园、淠史杭工程展览馆等地,深入了解裕安区红色革命历史。

  裕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里”。作家们走访和拜谒了位于裕安区青山乡的许继慎烈士纪念馆,并向烈士塑像敬献花篮,寻找历史记忆,传承革命烈士精神;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回首沧桑一甲子,辉煌已铸60年。人间天河,源远流长,润泽万物,功在千秋。在位于苏埠镇横排头的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内,作家们跟随讲解员,通过“亲水”、“苦水”、“治水”、“乐水”四个部分,透过历史图片、实物、音视频和场景再现等方式,“穿越”回60年前热火朝天的淠史杭建设工地,感受皖西人民用灰土代替水泥,以实木替代钢筋,靠百万民工的铁镐、独轮胶皮车,挖出了人间天河淠史杭,全面展现了淠史杭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效益发挥的历史画面。“太震撼了!”参观过程中,作家们纷纷发出这样的赞叹。

  一代文豪郭沫若为淠史杭工程所作的诗赋云:“排沙柝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冈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刘伯承元帅曾为淠史杭工程题词:“淠史杭是这一地区广大群众作出光芒万丈的基本建设,给予子孙的长远幸福和全国的雄伟示范。”并为淠河总干渠渠首横排头工程题词:“丰收之源”。这是对淠史杭灌溉工程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形象概括,也是对六安老区人民奉献精神的由衷赞美。

  当年皖西人民兴建淠史杭所表现出来的淠史杭精神,是对革命先辈红色基因的延续和传承,也激励着当前群众奋发图强、脱贫摘帽。“我们应当继承和不断发扬淠史杭精神。要通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淠史杭。”作家们纷纷表示。

  聚焦与感动

  采风期间,作家们先后来到苏埠镇南楼村裕南春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独山镇万亩油茶产业扶贫基地、西河口乡红石岩村俊杰竹木加工厂、皖西茶文化展示中心、顺河镇安徽华好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丁集镇婚纱产业群、固镇镇军明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地,探寻、感受裕安区在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中的作为,深入了解贫困户脱贫进展。

  每到一处,作家们认真听取相关负责人对有关情况的介绍,大家从乡野田畴走到企业车间,从农业领略到工业,实地感受见证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

  苏埠镇南楼村裕南春合作社是一家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齐划一的育苗大棚、精准可控的温室,都给予蔬菜瓜果高品质的生长环境。这里,采用“金融+产业+就业+创业”深度融合的扶贫模式,发展优质反季节蔬菜种植。24户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投入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合作社教技术、教管理、教营销、带致富,农户就业学技术,反季节蔬菜、瓜果、禽蛋提供给合肥多家大型餐饮企业,脱贫增收可持续。如今,已确保每个贫困户家庭有1人务工,户增收8000元。

  站在山坡上俯瞰,独山镇万亩油茶产业扶贫基地内阡陌纵横、脉络分明。虽是寒冬季节,可荒山上的油茶树却是贫困户致富脱贫的“绿色银行”。

  基地建成后,通过流转荒山、荒坡、低产林,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促进林下套种经营,实现了油茶产业与油牡丹、中药材等各个产业相互融合、综合发展,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存;一品为主,多品共融”的新格局。目前已先后在独山镇建成油茶六大基地,基地面积累计3.5万亩,间作套种油牡丹1万亩,栽植杜鹃花1000亩,芍药、何首乌、太子参等其它名贵中药约2000亩。基地每年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1400余人。

  “锄草、施肥、清沟、打药、采摘.....贫困户在基地里从事这样的工作,平均每天收入50元至100元不等,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有209户贫困户在基地就业,预计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听闻至此,作家们纷纷点赞绿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同时,也提出,油茶基地风景优美,交通也较便捷,可以打好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牌,为贫困户脱贫提供多样化的渠道。

  一场浪漫的婚礼,少不了一件美丽的婚纱,婚纱对于女生来说是纯净浪漫,迎接新的旅程。在裕安区丁集镇,就有这样一个浪漫的婚纱小镇,这里的村民们围着婚纱忙得不亦乐乎,婚纱小镇的“扶贫经”远近闻名。

  近年来,丁集镇基于当地群众多在江苏虎丘从事婚纱产业的特点,抓住机遇,引凤还巢,多家婚纱企业在镇里落户。随着婚纱企业的不断发展,丁集镇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组织不便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到扶贫车间务工,不仅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让贫困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同时,搅动了一池春水:电商、现代物流、浪漫产业……这个小镇不再籍籍无名,逐步成为小有名气的“浪漫小镇”。

  据悉,早在2011年,丁集镇党委、政府就决定承接东部婚纱产业转移,推进裕安区丁集婚纱大市场建设,为此出台了《丁集镇全面加强全民创业工作暂行办法》,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摸排,并派专人五赴苏州,与丁集企业家交流,部分人士在了解家乡的招商优惠政策和镇党委、政府的决心后,纷纷返乡考察调研,洽谈投资事宜。2012年,丁集镇通过盘活80亩存量土地和新征100余亩土地,规划建设丁集婚纱大市场。

  2018年5月,丁集镇承接苏州婚纱产业转移,10天内小镇进驻近百家婚纱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镇变得热闹非凡。目前,转移落地生产企业从网络接的订单越来越多,以往丁集镇快递量每天最高峰300件左右,现在超2000件,“双十一”更是达到2万件,创历史新高。婚纱厂如今达到600家左右,年产值及附属产业将在6亿元左右。在丁集的婚纱辅料中心、会展中心,一件婚纱作品,从设计到制作都能完成,丁集镇婚纱产业已经形成从设计、到制作、到市场销售一个完整的产销体系。

  一缕白纱,一丝梦幻,如此浪漫的小镇,对于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家们来说,思绪可能早已飞扬,正在勾勒大纲呢。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顺河镇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就业帮扶接“地气”,让贫困户“背靠大树好乘凉”,摘掉“穷帽子”。通过“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模式,安徽华好生态养殖公司为贫困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寄养奶牛等方式,将扶贫产业与就业扶贫完美结合。宽阔敞亮的厂房、穿着“黑白衣”的奶牛缓慢地吃着青草料、忙碌的工人,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现代化的挤奶设施,各种奶制品的制作过程,让作家们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仔细观察,不时发出惊赞声。

  陪同的企业负责人介绍,安徽华好总投资1.5亿元,存栏奶牛1800头,年产鲜奶7800多吨,年产值近4000万元。这两年,奶牛养殖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粮改饲项目、生态环保项目、畜牧项目,建成了两栋扶贫车间、一栋粮改饲牧草加工车间和粪便排污处理中心。自2016年开始,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利用自身独特优势,为贫困户增加脱贫收入:一是高价租赁当地群众土地6700亩,每年每亩租金800元,每年有205户贫困户,418人获得租金收入,每户收入约2000元;二是雇佣贫困户到企业打工增收,目前常年在企业打工技术工人贫困户8人,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每年有约400人在企业打零工,人均年收入约1万元;三是雇佣24名贫困户作为企业牧草基地管护员,人均年收入约2400元;四是免费提供小公牛给贫困户饲养,年底集中收回,贫困户饲养小公牛每头年均增收约3000元。

  说起皖西大白鹅,那可全身都是宝,其鹅毛鹅绒是国际市场抢手货,鹅肉更是百姓餐桌上的美食。隆冬腊月,家家户户腌制咸鹅以备春节来临,街上也常见农民挑着咸鹅、鹅肫、鹅爪叫卖。而固镇军明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则通过从事皖西白鹅良种繁育和标准化饲养,振兴皖西白鹅产业,助力周边群众脱贫,成为致富带头标兵,让人眼前一亮。

  “哇,这鹅蛋可真大!“快看,鹅群扑棱着翅膀‘飞’进池塘啦!”在白鹅养殖基地,作家们争相拿起手机,记录下白鹅活动的场景,以作为创作素材。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入户指导,积极推行借鹅下蛋模式,引导贫困户观摩、学技术、实践,让贫困户真正掌握养殖技能,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走上养鹅致富的道路,给作家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轰隆隆、轰隆隆……”位于西河口乡红石岩村竹木加工产业园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与寒冷的气温形成鲜明的对比。户外,带着手套、围巾的农户正在紧张有序地整理、捆扎毛竹,户内,机器轰鸣、开足马力。可别小瞧了这一处看似简朴的竹木加工厂,它可是解决了当地毛竹资源丰富但销路不畅的问题,从事竹木的收购、储存、加工然后销售,可以帮助红石岩村群众实现毛竹月销售效益达36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8户,带动居家就业农户16户。

  据悉,2017年,西河口乡共争取产业到村项目补贴资金300万元,多方协调整合资金337.65万元,规划实施五个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即落地岗茶叶+旅游观光综合体项目、红石岩茶竹合作社特色种植加工项目、锅棚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特色种植项目、潘岔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特色种植扩建项目、石湖生态农业特色养殖项目。目前,五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并发挥了效益,在确保贫困村拥有资产的同时,每个村年增收4万至10万元不等。

  2018年,全乡共实施产业到户项目20余项,奖补资金338.9万元,惠及1546户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85.6%。截至目前,全乡共建成54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2305KM,年发电收益约220万元,惠及全乡13个村(居)780户贫困户。在巩固和放大以前产业项目效益的基础上,着力实施好1546户到户项目和落地岗茶叶旅游、红石岩竹木加工、潘岔瓜蒌特色种植加工三个扶贫产业园,让产业发展成为全乡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更好地服务于户脱贫、村出列。

  两天的时间里,作家们不辞劳苦,一路走、一路看,产业扶贫基地孕育着勃勃生机,扶贫车间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各乡镇扶贫产业特色鲜明,亮点频出。作家所到之处,无不对产业扶贫的发展变化感到震撼,纷纷表示,要讲好裕安脱贫故事,把采风体验,通过不同体裁,尽情描绘出来、抒发出来,为广大读者捧上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作品。


 选择年月
<2019年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脚踏红色土地 见证决战脱贫致力绿色发展 开启振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