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淠史杭

  戚业胜

六版103173915.jpg

六版image001.jpg

  八百里大别山一路向东,在鄂豫皖交界处生就了一段峻奇险绝的“中部山水风光”。悠悠千百年,巍巍大别山与六安儿女结下不解之缘。上个世纪60年代,又诞生了“人工天河”淠史杭。六安人民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和“引水入畴”的梦想,在大别山北麓凿崖填谷,削开山头,架设渡槽,终于成渠。全长25000多公里,在江淮分水岭分作史河、淠河、

  杭埠河三条总干渠后,四散为千万条支渠、斗渠和毛渠,润泽干渴的庄稼,染绿苍黄的山林。

  六安人,始终用精神定义自己。

  我每每探访人工天河淠史杭展示馆,灵魂都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当我来到白马尖眺望,山间那一段段渠身巨龙般隐伏于密林,胸中油然升腾起敬意。当我畅游淠史杭渠首,以手触摸那一方方质地厚实、紧紧相依的闸坝,禁不住屏住呼吸。当我仔细凝视横排头渠首,“淠史杭工程纪念碑”金色字样,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这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渠水滚流,我仿佛看到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千万人声响彻寰宇。

  这是一条英雄筑就的渠,这是勇气和智慧创造的奇迹。

  六安自古有沧桑斑驳的历史人文印迹。有一个人与两条河在当地人的记忆里分外清晰。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牵头在淠河水系修筑芍陂、在史河水系修筑期思陂。引两河清流缓解两岸干旱缺水,虽然只牵涉两地用水问题,却给后人以启迪。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六安也先后建成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有库无渠,严重制约皖豫相邻江淮分水岭等地解决缺水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六安地方政府提出建设淠史杭水利工程创造性设想,得到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前后近二十年苦战,淠史杭灌区“行走”于大别山,高山湖水,蜿蜒而来,彻底改写了六安大地干旱缺水的历史。

  历史反复证明,谁能急百姓之所急,干实事,谋实绩,人们永远铭记在心。

  “岁月的河,四季的河,流过我家乡碧绿山坡,养育我生命山远水阔……”有人唱起电视纪录片《人间天河淠史杭》主题曲,我沉浸其中有所思。为什么这一奇迹会发生在这里?是什么让原本沉默的人民群众迸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迈勇气?又是谁使了什么“神功”,让滔滔淠史杭水入渠听话,从一座座山流到一脉脉丘岗四方?巍巍大别山,苍茫黄土地,不知能否解答我的问题。

  六安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北麓,江淮水系,山水文化的大气磅礴,徽风楚韵的源远流长,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在六安区域激荡交融,孕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淠史杭精神,也创塑了六安人民倔强、隐忍、朴实的秉性气质。这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隐伏于六安人身上,在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得以彰显。

  皖西是革命老区,经受抗战和解放战争洗礼,是大别山红色堡垒。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批优秀儿女成长起来,在解放后又积极加入西进北上。体现出忠诚、勇敢、坚韧、奋斗、奉献的品格,淠史杭精神与之一脉相承。从革命和建设中走来的党的儿女,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淠史杭工程的上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家底。他们的气质做派与革命精神同源同根,自觉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革命和建设,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骨子里的倔强、勇敢,点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豪情。

  仔细翻阅相关资料,我对淠史杭工程有了更深的认识。上世纪六十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大山丘陵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在淠史杭工程展示馆,穿行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淠史杭动工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上级支持有限,六安人民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是法宝,全靠双手来创造。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感人场景。先后有数十万人参加过修渠。人们住茅庵、宿大棚、吃定粮。劈山造渠,不休不止,斗志之昂扬、决心之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背后,闪耀着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的光芒。

  幸福不会自天而降,它是对奋斗者最好的奖赏。六安人民用勤劳勇敢的双手修筑了淠史杭,彻底改变了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干涸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值得钦佩的是,六安人民并没有满足历史成就,而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在脱贫、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时代梦想中,再出发再奋斗,在搏击市场经济、多产业经济、智慧城市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新时代的蓝图已经展开,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向淠史杭精神致敬!

 

 选择年月
<2019年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妙手描绘幸福景⊙美丽家园乐融融⊙图⊙一桩一件总关情⊙寻“芳”淠史杭⊙那一年天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