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缓/文 余巧玲/图

距霍山县城40公里,美丽的大别山腹地霍山县东西溪乡东溪村,群山环抱、生态环保,溪水潺潺,水系属佛子岭水库上游,是生产优质水产品的理想场所。霍山县山泉水生态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诞生在这里。
“我们合作社有十多年的水产养殖实践,目前养殖面积200亩,有池塘健康养殖、稻虾综合种养、山泉流水养鱼等几种养殖模式,初步形成了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2018年鱼类总产量50吨,小龙虾10吨,优质稻米15吨,鱼类深加工30吨,总产值达300万元,纯利润20万元。”辞旧迎新之际,合作社负责人潘家才在冬日下一边晒鱼,一边给我们讲着业绩。
潘家才早年经过多种创业打拼,但最终看准了当地水源和土地资源优势,选择了养鱼这个行业,并从养殖黄鳝、甲鱼入手,不断探索创新,扩大规模,逐步形成利用山泉水进行微流水养鱼特色的池塘健康养殖模式。据他介绍,池塘健康养殖采取80∶20主养草鱼模式,亩单产1.5吨以上,应用微孔增氧、溶解氧测控仪,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手机端控制增氧;草鱼成活率达95%以上,品质优良,获得“有机认证”。近年又扩展稻虾综合种养,生产有机稻和优质小龙虾,“一田两收”,获得亩收稻千斤、亩增收千元的“双千”效益。
合作社的山泉流水养鱼是全省山泉流水养鱼示范点之一。记者在8口鱼池边看到,泉水清澈见底,主养的草鱼和观赏鱼欢游嬉戏,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休闲观光渔业的一个新亮点。
环顾四野,在基地布局方面,潘家才也是花费心思地科学规划:对水质要求最高的山泉流水养鱼,布局在源头位置,而稻田小龙虾养殖则是布局在下游,池塘养殖排水进入虾稻田,促进了虾田种稻、种草,水质得到净化,既减少龙虾养殖的成本,又实现了尾水达标排放。
为克服鲜活水产品长途运输的短板,合作社新建加工厂1000平方米,挖掘地方特色小吃风味,开发出“瓦块鱼”和“咸干鱼”等系列风味鱼加工品,注册“河家湾”商标,创建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既扩大了就业,又实现了增值。
2016年,合作社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称号。2017年,合作社牵头并聘请安徽省水产研究所王永杰博士为首席专家、六安市及霍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5名水产专家,共同成立霍山县池塘养鱼专家分院,对池塘养鱼、山泉流水养鱼、稻田小龙虾技术进行研发和技术攻关,成为六安市农业科技大院、霍山县渔业实训、示范基地。
潘家才作为一名党员,对政府扶贫工作不做局外人。经过考察学习,开拓眼界,2017年他主动承担起东西溪乡政府资产收益性项目扶贫,合作社获得扶持资金25万元,带动1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他以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东西溪乡扶贫驿站,签订带动性合作协议40多户,流转贫困户土地203亩,吸收30多名贫困户在养殖基地务工,扶贫驿站带动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通过教授技术、提供市场,贫困户张舒霍等8户村民效仿山泉水养殖,收益很大;另外带动全乡21个经营主体壮大规模,辐射带动412户贫困户发展渔业。
新的一年里,潘家才将继续带领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他指着青山绿水,信心百倍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长期发展目标就是:充分发挥部级示范场、专家大院、扶贫驿站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池塘健康养殖、山泉流水养鱼、稻田综合种养为基础,以水产品加工销售为延伸,以景观休闲渔业、农家乐、民宿为扩展,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集山水田园、渔乐虾趣、农耕文化、民俗特产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延伸乡村旅游,为更多的村民创造增收机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