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守浩
一个曾经的懒汉,居然盖起了四间两层小楼,拱手送给弟弟两间两层,把养女培养上了大学,侄女上了重点高中......说起金寨县天堂寨镇杨山村王铺居民组姜松的脱贫故事,还得从他当“鸡司令”开始。
助学助出“鸡司令”
每天一大早,姜松几声短哨,就把几百只鸡放到四周的山上去;晚上,只听姜松几声长哨,各路鸡兵鸭将,从四面八方齐聚鸡舍。姜松俨然一个“鸡司令”,每天指挥着这支特殊的“千军万马”。
可是就在2010年的暑假,上海大众车友会徐嘉奇、冯章亚一行来到姜松家爱心助学,看到那“晴天屋内可观日月,雨天屋内戴笠穿靴”的摇摇欲坠的三间老房子,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经过了解得知,姜松生于1967年,父亲在十年前就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因为家穷,年龄老大了还没找到对象。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了一位虽然身高不到一米五却心地善良、聪明贤惠、能说会道的楚姓姑娘为妻。然而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姜松在上海打工的某一天,在马路边看到一个已被转送数家均遭遗弃、只有一个多月大的女婴,便毫不犹豫地抱来抚养。弟弟也在上海打工,与一位姑娘结婚,并生有一女。后来这位姑娘忍受不了穷困潦倒,只身离家出走,从此音讯全无。姜松夫妻不忍心看到一岁多的侄女转来送去,毅然接到家中抚养。
面对体弱多病的老母、身矮力小的妻子、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女,弟弟数年不归,更谈不上带回分文。小学没毕业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姜松,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懒汉生活。
车友会朋友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他们在房前屋后转悠半天,发现在方圆两三平方公里之内独此一家,且山高林密,荒地成片。于是决定让姜松搞养殖种植,他们负责提供启动资金和图书资料,然后以高于当地市场30%的价格悉数收购他的生态“山货”。姜松用车友会提供的启动资金购买200多只土鸡幼苗,辛勤养殖数月,年底宰杀、封袋、快运给车友会联系好的爱心人士,一笔就赚了一万多元,淘到了脱贫的“第一桶金”。
近十年来,这些美其名曰“天堂寨爱心凤凰鸡”和黑毛猪肉、山羊肉、香菇木耳、山野菜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车友会的朋友们争抢着在网上定购。
扶出孝老爱亲模范
近年来,随着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强力推进与落实,让姜松找到了更多的致富之路。
2017年,金寨县行政执法局退休老干部王永喜成为姜松的帮扶人,自此,老王就成了姜松家的常客,不是来宣传扶贫政策,就是来帮他寻找致富门路;不是来帮他推销猪肉、土鸡,就是为他垫付扶贫启动项目资金。
2014年,姜松看到自己的几间土坯房要倒了,两个女儿一天天长大,弟弟也漂了十多年还没找到媳妇,辛苦了一辈子的老母亲连放一张床的位置都没有,急得成夜睡不好觉。他与妻子商量,决定新盖四间两层小楼,并让出两间两层楼给弟弟,让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他除了养500多只鸡以外,还养了十几只山羊,妻子在家养两头老母猪和两头肉猪,再通过借、转、贷、赊等多途径,终于把楼“撑”起来了。虽然花费了27万多元,到现在还外欠10万多,但他说:“奋斗有目标,脱贫有信心。我再苦再累,两个孩子读书是不能误的。”大女儿小翠两年前考取了山西传媒学院,虽然学费是助学贷款,但他还是东挪西借了一万多元,帮她买了学业必需的电脑和单反相机。小女儿小娟现在金寨一中读书。
与此同时,他对母亲也是孝敬有加。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形单影只,整天愁眉不展。后来,有一位外村的鳏汉与母亲很谈得来,姜松遵从母亲的意愿,让他们自由结合,让母亲老年有老伴,生活有依靠。
姜松,一个曾经失去生活信心的贫困户,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下,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变得勤劳了,变得励志了,变得自信了,他用善良,用包容,用孝道,用大爱,撑起了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