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一线的扶贫“老兵”——追记霍山县扶贫移民局驻村扶贫干部鲍煜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波
“大地含悲、苍天呜咽、淠水流泪。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仪式,送别我们尊敬的好同事、好朋友、好战友鲍煜同志。2018年7月27日鲍煜同志在驻村扶贫工作中不幸摔伤,经医院抢救无效,于8月6日8时20分去世,享年52岁......”8月8日清晨,霍山县殡仪馆内哀乐低回,全县干群500余人自发前来送别这位倒在扶贫一线的好干部。
从1986年开始,鲍煜就在县扶贫办工作,是一位有着30多年扶贫经验的“老兵”。2017年5月,鲍煜响应省委号召、服从县委安排,积极投身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成为佛子岭镇长岭村驻村工作队中的一员。虽然在长岭村只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但镇村上下对他都很熟悉,都亲切地叫他老鲍。
“不落家”的老爸
长岭村位于佛子岭水库上游,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库区村,村部距镇政府20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下辖28个村民组,612户。
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399人。2018年初,全村尚有贫困户64户、127人,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县内外务工,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通过产业扶贫、技能培训也很难扶持的老弱病残。
在长岭村一年多的时间里,鲍煜走遍了全村28个村民组,访遍了全村的贫困户,凭着自己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一片真情,老鲍成了当地群众最贴心的人。村里贫困户产业如何发展、住房安全如何保障、村级经济如何壮大、双基建设如何加强……一年来,老鲍要么在贫困户家中调查落实、要么在办公室整理资料、要么就在跑项目争取资金。
在老鲍的“死缠烂打”下,长岭村争取落实小额信贷14户70万元;引导帮助86户贫困户实施产业项目96个;推荐、介绍86人进入本县企业及到县外务工;争取落实危房改造28户;新建了光伏电站、村级茶厂,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一桩桩、一件件,眼看着,长岭村的贫困户有了新发展、贫困村也有了大变化。
“我爸上班就像钟表一样,周一大清早上去,周五天快黑到家。有时村里太忙了,个把月也不落家。去年9月份下村走访时,骑摩托车摔断了9根肋骨、锁骨骨裂。医院出示了九级伤残证明,让他在家休养。可他一听说村里拆迁忙不过来,就缠着绷带急巴巴地跑到村里去了。亲戚朋友都在讲他,别人这么大年纪都在家钓钓鱼、带带孙子,你一门心思扑在村里面图个啥?我爸总是说村里扶贫的事放不下......”老鲍的儿子鲍远午在县新华书店当库管员,一想起自己的老爸,眼前总是那个匆匆忙碌的背影。
不让吃的“竹林鸡”
“啄——啄,啄——啄——”随着几声召唤,长岭村熊家桥村民组陈发均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呼呼啦啦”飞出来一大群红冠黄羽的鸡崽来。
陈发均是老鲍的结对帮扶贫困户,今年66岁。2016年因车祸头部受伤,至今也未完全康复,家属精神不好,唯一的儿子中学毕业后就迷恋上了网吧。陈发均对生活也没了年轻时的进取心,被定为贫困户后更是一门心思等着政府救济、政策照顾了。儿子觉得父母没用,不能给他更好的生活,父母也常埋怨儿子不顾家。
到陈发均家走访的次数多了,老鲍也就成了他家的“和事佬”。老鲍在霍山县城里找到陈发均的儿子,请他下馆子,开导他要理解家庭的困难,体会父母的艰辛,要他自己争口气,自己先闯出个名堂来再多照顾照顾家里。在老鲍的耐心说服下,陈发均的儿子戒掉了网瘾,找到了份油漆装修的工作。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