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菊莲
“相比起那个年月,现在的百姓生活都翻新篇啰!”在金寨县南溪镇,文化站站长吕祥峰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从乡镇广播站到文化站再到如今的农民文化乐园,老吕能列数出每一个细节和发展过程。
而在南溪镇,当地群众说起吕祥峰,则亲切称之为老吕,做群众工作久了,乡里乡亲的都认识他,都知道老吕是个爱文化、懂文化的热心人。
今年50岁的吕祥峰,在基层做文化工作一干就是大半辈子,这些年,他组织基层文化活动、领着群众中的文艺爱好者编排文艺节目、组织一年一度的农民春晚,忙得不亦乐乎。嘴上说着累,脚板却始终停不下来。
“活动没场地、运动无去处,饭后打麻将、社会不和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群众刚从贫困走到温饱线上,生活谈不上富裕,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庭生活压力大,更没有文化服务设施,农民文化生活很单调。”吕祥峰回忆,1993年,他还在南溪镇广播站工作,那时候工作比较单纯,只是发放或维修一下卫星天线。90年代末,广播开始退出农村舞台,后重建了农村广播网。2011年,南溪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开始建设,并被纳入全省民生工程,村里这才有了350平方米的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有了自己的阵地。
“从之前政府提供的一间办公室,到现在的35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站的设立不仅带给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那时起,我感觉身上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吕祥峰继续回忆道:为了发挥综合文化站服务群众的效益,当时配齐了三室两厅,包括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和一间大会议室。
“记得当年我们配了11台电脑,400多册图书,就这,村民们都乐坏了,休闲娱乐有地方去了。‘休闲’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农民的生活中。”说到这,吕祥峰嘿嘿笑了起来。
从广播站站长到综合文化站站长,从政府职能部门到窗口单位,吕祥峰说期间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也面临着“转型”,基层文化工作者如何融入到文化工作,贴近到群众中去,他思索了很久:要改变过去单一式、被动式的“你来我服务”模式,主动作为让群众高兴满意才行。为了充分发挥文化站效益,文化站会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来组织一些活动。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吕祥峰又发现:一直以来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农民朋友,对文化生活的渴望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老吕,有空给咱弄点节目、搞点活动啊。”农闲时节,吕祥峰走街串巷,人们见到他几乎都是类似的问候和话题。这让老吕感觉肩上沉甸甸的。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