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区的水源来自皖西六大水库,即龙河口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佛子岭水库,六大水库的河水分别汇入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灌区,这3个灌区被称为“人间天河”。淠史杭灌区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水系,通过横排头、红石嘴、牛角冲和梅岭等枢纽工程引上丘陵高岗,并通过渡槽沟通江淮水系,形成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养殖、城镇供水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六安地处江淮地区,为大别山余脉,境内岗峦起伏,水资源为自然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丰水年份洼地洪涝成灾,枯水年份干旱成片。
1950年、1954年的大水之后,六安地区各级决策者对区情有了明确而清醒的认识,要想带领六安地区人民彻底走出生存困境,根本的出路也在“水”上。六安地区在当时经济非常困难、物资特别匮乏、设备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六安人民历经14年的顽强拼搏,兴建了全国唯一跨省的特大型灌区——淠史杭灌区,也被称为世界水利史上第八大奇迹。
淠史杭灌区是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灌区的全称,它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水系,通过横排头、红石嘴、牛角冲和梅岭等枢纽工程,引上丘陵高岗,发展成为三大灌区,并通过渡槽沟通江淮水系,形成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养殖、城镇供水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兴建淠史杭,皖西人民自力更生、敢于创新。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木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根,旧钢铁437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3个水泥厂,用石臼舂,用碾子碾,石料破碎以后,用筛子筛,用手工搅拌。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农民的各种投资,足足占工程总投资的大半。
淠史杭灌区11条引水总干渠全面铺开,每天上工有50多万人,最高上工人数达80万人,其中妇女就有10万人参战。
工程的艰巨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所谓工地,不是荒岗,就是沙滩,头上一片蓝天,四望满目荒凉。没有住房,民工们就披荆斩棘,用芦席和茅草搭起一座座工棚。淠史杭工程的修建,是皖西人民创业精神的一次集体体现,它不仅造就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淠史杭精神。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过去,这个“命脉”完全由老天操纵,有了淠史杭,灌区人民才真正操纵了水利的“命脉”。淠史杭工程1959年开始发挥效益,作为一项综合利用工程,近60年来源源不断地“输血”,保持着活力。截至2010年,灌区累计灌溉面积(不含河南境内面积)34524亿亩,增产粮食306亿公斤。灌区内再也没有闹过饥荒,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百业兴旺。
依托淠史杭的滋润养育,我市的空气、水、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委、市政府更适时提出了“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的绿色发展蓝图。如今,淠河水环绕着中心城市静静的流淌,彰显着滨水、绿色、人文、老区的特色;合六叶工业走廊稳步建设、成效显著,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5.5%;六安茶谷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以茶为主题的旅游经济,现已经升格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淠河生态经济带力争把淠河沿岸建设成安全带、生态带、产业带、观光带和富民带,形成绿色发展战略的又一个主战场和增长极;江淮果岭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丰收果林;西山药库开出了山区群众的致富“良方”,助力精准扶贫。
60年一甲子,人间天河,润泽万物,生生不息。经过多年的续建扩建,如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经突破1000万亩,年产粮食600万吨,六安因之成为安徽的商品粮基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昔日的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淠史杭工程真正成为“生命之源”、“小康之源”、“发展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