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吴以堂创办的精米加工厂越办越好。由于大米质量过硬,赢得了市场的一席之地,大米销售逐渐增多,当时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万吨,产品供不应求,有的客户为了一车大米,甚至要排一两天的队。曾经设备落后、条件简陋的加工厂,此时已成为固定资产上百万元的企业。
  时过境迁,6年后的2005年,企业更换了设备,添置了日产100吨国内较先进的大米生产流水线,色选机、刨光机、电脑控制仪等科技设备一应俱全;扩建了厂房,从生产加工到办公条件均得到了改善,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经历风雨方能见彩虹。2009年12月10日,六安市鑫源米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了;2010年,吴以堂投入1000万元扩建车间、新建仓库、购买设备。截至目前,集团已拥有7个共计1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库和2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年产4万吨精米,年产值1亿元。白天检修,晚上生产车间隆隆的机声不绝于耳,不一会儿功夫,稻谷便完成了蜕变史,一晚上生产100多吨大米只需3名员工,包装净重没有1克误差。提及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吴以堂说:“鑫源米业立志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改造传统的粮食加工业,直接将目光定位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上,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夯实硬件设施基础。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实施数字化、程序化过程管理,有利于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性。”
  曾几何时,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缺粮”、“饭碗”等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从生活词典中删除、从记忆中忘却。从温饱走向小康,国人的餐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温饱解决后,如何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成为新的课题。近几年,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反复强调“粮食”和“饭碗”问题。
  吴以堂说,同样是粮食,现在我们吃的粮食,和计划经济时代吃的粮食,有着天壤之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大家只能吃糙米,这类米产量高、口感差,现在市场上供应的都是优质大米。粮食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人们从只求吃饱到追求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吃出品位,健康、营养、安全的中高端大米消费需求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粗粮和精粮实际上就是生活质量的差别,从饭碗就可看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除了拼价格、渠道、促销,更要拼品牌,鑫源米业开始致力于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控制,邀请专家来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从2005年的订单式生产,到现在的租赁土地自种自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确保了原粮的优质优产。“淠河”牌鑫源系列大米顺利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被确定为“中国绿色食品”,产品的质量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鑫源集团也成为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加工出市民需求的“放心米”。2011年的首届中国粮油榜推介中,该集团荣膺中国百佳粮食企业和十佳民营粮食集团两顶桂冠。无论技术如何革新,鑫源米业的每一包大米背后,依然是保证质量那一颗初心。
  40年光阴飞逝,改革开放来到了“不惑之年”。人们拿着粮票换米的光景已无处寻觅,米袋子也成为藏在角落和记忆里的纪念品。改革开放为怀揣梦想和有冲劲的企业提供了机遇和沃土,从1993到2018年,鑫源米业集团也从一粒萌芽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米厂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扶持,我很感激。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值得被纪念的节点,我也非常荣幸自己加工的大米,见证了近万个日月里的餐桌风云。”
  现身为六安市粮油产业协会会长的吴以堂表示,未来还有下一个40年,100年,时代在变,但初心不变。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成长起来的鑫源米业,未来也必将和全市其他大米加工企业携起手来,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健康营养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