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家佳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从改革开放初期一间不起眼的小加工作坊,到现如今年产4万吨精米、产值过亿的集团公司,六安鑫源米业集团董事长吴以堂回忆起自己从事25年的大米加工业,感慨颇深。
吴以堂出生在裕安区平桥乡吴巷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980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辍学在家。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兴起,头脑灵活的他不愿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先后跑过运输、创办过酒店、做过大麻收购生意。
1992年年初,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是基于南巡讲话的重要思想,1993年,我国粮食市场开始双轨制,部分粮食市场得以放开,这一政策很快催生了大批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吴以堂靠着自己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敏锐的观察,认定未来粮食市场必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决定兴办大米加工企业。说干就干,当年,吴以堂创办了一家米业加工作坊。起初,他觉得办大米加工厂很容易,可真干起来之后,他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缺人、缺资金、开拓市场难,这些都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吴以堂起早贪黑地忙碌,他说:“创业之初非常艰苦,我和两位乡亲一起收购稻谷、装车、卸车、碾米......吃饭没个准时,年产只有千把吨,谈不上产量和产值,只能说维持温饱而已。”
1996年,随着国家粮食政策几经变革,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无所适从,企业发展裹足不前。1998年,全国粮食丰产,粮价大幅下滑,加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粮食加工企业损失惨重,不少企业被迫选择了停产转行。“危机也是契机,按照市场规律,明年的粮食行情肯定会有一个大反弹。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我们应该继续扩大规模。后来证明,那次冒险的坚持是值得的。”谈到当时的决定,吴以堂一脸的自豪。
1999年,靠着自己良好的信誉,吴以堂多方筹措了20多万元,开始着手筹建六安市鑫源精米加工厂,有15名员工和4台二手设备。吴以堂说:“当时,仅大米打包装车,一车就得用工6人,4人扛包、2人架包,装满一辆车得10个小时。称重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得把大米搬到磅上过秤,少了添一点、多了去一点,重量不够精准,可能达到半斤之差,也很耽误时间。”
企业要发展,质量是保证,销售是关键。为了开拓市场,他一边把好大米质量关,一边带领员工到处跑业务,只要哪里有大米需求,他都会亲自上门谈生意。他清楚地记得,1999年10月的一天,经人介绍,吴以堂和一位员工连夜带着一车大米赶到浙江省义乌市销售,客户却失信,以大米质量不行、价格高为由,拒绝了他的大米。看着眼前的一车货,他们决定到当地大米批发市场试一试,向过往的市民和销售商推销大米,优质的大米、合理的价格,当天下午5点,一车大米就销售一空,但他和员工却一天没顾上吃饭。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