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善良被“关怀式谣言”利用

  陈灏 袁军宝

  “吃西红柿炒蛋能抗癌”“吸烟能增强记忆力”……健康问题多发的盛夏时节,披着“关怀”外衣的谣言又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造谣者混淆视听无疑可恶,驱动造谣行为的利益机制助纣为虐更值得警惕。

  “关怀式谣言”涉及衣、食、住、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欺骗性更强;基于熟人传播,危害很大。读者一旦轻信,轻则形成错误观念,重则可能在用药、急救等方面酿成恶果。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近年来,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自媒体平台的辟谣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挡不住大量“关怀式谣言”在微信群、朋友圈肆虐。一些科学素养不高、深受疾病困扰的人,对此缺乏免疫力,抱着“宁信其有”的心态成为这类谣言的“二传手”。

  此类“关怀式谣言”的制造者看似菩萨心肠,实则是利用读者的善良和关切牟利。自媒体文章的阅读量直接与经济收益挂钩,一些影响力大的公众号动辄报出几十万元的广告价格,经济利益驱使下,少数自媒体从业者抓住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的心理,炮制耸人听闻的谣言吸引眼球、增加粉丝、从中渔利。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造谣行为近年来“产业化”趋势明显。有媒体披露,谣言传播环节也开始明码标价。有APP对注册用户转发文章带来的阅读量按照每次0.1元的价格进行“奖励”,甚至还建立了类似传销的收益分配机制。读者不经意的转发其实是在为谣言制造者和发布者免费“打工”。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各种自媒体公号和文章泥沙俱下,不仅需要受众加强甄别,更需要发布平台担起监督责任。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内容把关,加大对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审查、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严格广告发布机制,斩断利用造谣牟利的不法利益链条。

  我国对网络造谣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现实中却很少对“关怀式谣言”追责。对此,有关部门应强化监督,对有组织、有利益动机的造谣传谣行为进行处罚,确保自媒体信息发布依法合规,避免公众对亲友的关心被造谣传谣者的不良居心所利用。

 

 选择年月
<2018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下半年物价有望保持温和区间运行——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回应消费热点问题⊙探访扎龙鹤类驯养繁育中心⊙莫让善良被“关怀式谣言”利用⊙山东:对安全生产领域开展集中审计⊙“心肺血管系统的癌症”救治也有“黄金期”⊙重庆:探索建立营商环境司法评估体系⊙江西:全面部署抗旱工作⊙宁夏: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哈尔滨:全面取消社区居委会证明⊙武汉:民办培训机构严禁藏身居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