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锡文

1958年8月19日上午,六安苏家埠镇横排头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吞山河,千秋伟业淠史杭开工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赋有革命传统精神的六安人民将要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创造出新中国水利史上一个奇迹。
那一年六安又逢大旱,七十多天无雨。旱魃为虐,旱象严重。田里的禾苗枯焦,地里的庄稼沾火就着,人畜饮水极度困难。
1958年6月29日,中共六安地委六安行署作出一个历史性决定:开工建设淠史杭。
淠史杭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相互联系的水利工程的全称。这一工程将淮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淠、史、杭三条河流,统一规划治理。在三条河流上游,兴建三大渠首枢纽工程,引水上岗,开挖各级渠道,利用六安大别山区水库群丰富的水资源灌溉一千多万亩农田。
淠河灌区渠首位于横排头,由进水闸、冲沙闸、溢流坝、分流岛、导堤、船闸和主干渠组成,灌溉面积660万亩。
随着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一声令下,整装待发的兴修水利大军,斗志昂扬,精神焕发,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慨,以与自然灾害斗,与各种困难斗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奏响了一曲无往不胜的凯歌。
回望当年,淠史杭三大灌区数十万英雄儿女背着行李,自带工具,自带口粮,提着菜罐子,住在工地上。不畏酷暑,不怕严寒。不惧流血,不怕牺牲。白日大干,晚上挑灯夜战。没有报酬,仅在原住生产队记工分。没有原材料,自办水泥厂、炸药厂、石料厂和工具修造厂。没有机械,土法上马。起步时没有上级资金支持,全靠自筹。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和共青团员青年突击队作用。创造和推广了如“劈土法”、“倒拉器”、“拉坡器”、“洞室大爆破”、“循环运土器”、“牛拉转盘器”等施工工具和施工方法。
可歌可泣的六安人,“苦斗”、“狠斗”、“巧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创造出名垂青史的业绩。
1972年,淠史杭骨干工程建成。至此,安徽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13000多平方公里内13个市县(区)受益。昔日“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的景象成为了历史。而“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成为现实写照。
淠史杭工程建成之后,六安人民再也没有闹过饥荒。
郭沫若为淠史杭工程赋诗一首:排沙析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岗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气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
刘伯承为淠史杭工程题词:淠史杭是这一地区广大群众作出光芒万丈的基本建设,给予子孙的长远幸福和全国的雄伟示范。
英雄大别山 红旗处处扬
革命人民志气大 修建淠史杭
水在山中穿 帆在岭上扬
五大水库连成片 渠道纵横织成网
保丰收多打粮 人高兴来地换装
保丰收多打粮 支援国家建设忙
社会主义祖国越来越兴旺 社会主义祖国越来越兴旺
英雄大别山 壮丽的淠史杭
英雄大别山 壮丽的淠史杭
我们永远永远为你歌唱 为你歌唱
这一首由当年淠史杭工程指挥部青年技术员高永康作词、解放军前线歌舞团作曲家朱南溪谱曲、歌唱家孔英演唱的歌曲,唱出了淠史杭的雄伟,唱出了淠史杭人的豪迈,唱出了淠史杭灌区的新气象。
淠史杭工程是六安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铸就的一座丰碑。与“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克服困难;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牺牲自我,造福人民;尊重规律,科学严谨”为内涵的淠史杭精神将永放光芒!
举目仰望:丰收之源——刘伯承元帅为淠河总干渠渠首横排头工程题写的这四个大字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