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务农皆建功——退役军人王青山发展养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黄雪彦

  当年,在军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如今,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艰苦创业、扶贫济困,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引路人。他就是金寨县双河镇大畈村退役军人王青山。

  仲夏时节,骄阳似火。当记者来到金寨县双河镇黄皮尖山上王青山的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时,顿时感到清凉宜人,简单的农家院舍内鸡犬相闻,远处的半山坡上绿草如茵,几头刚出生不久的小牛在母牛的带领下悠闲地吃着嫩草,一派安祥静谧。王青山骄傲地告诉记者,目前全县纯种大别山黄牛差不多有500头,他这里就占了50%,发展势头很好。“通过这几年的养殖,有经验了,尤其是发展养殖黄牛这方面,比如从母牛受孕到产崽,我们都是人工进行的,防疫方面,我们自己也可以进行。一年能赚六七十万元。”王青山兴奋地说。

  今天的成功是通过昨天的努力换来的。回忆起过去,王青山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更是饱含了无尽的辛酸。1964年出生的王青山,1981年入伍在南京军区服役,从事报务工作。服役期间多次参加军事活动,受到多次嘉奖并被评为“操作能手”,在某次军事演习中意外受伤,造成左手残疾,1987年退伍。退伍之后,他被安置在双河供销社工作,体制改革后下岗,开始自谋职业。“下岗后,思想上是有点不平衡,本来以为是金饭碗,结果什么都没有了,很失落。还有一大家人要生活啊,怎么办呢,饭碗可以丢,但军人的精神不能丢,我必须自己给自己找出路。”说到刚创业时情景,王青山如是说。

  说干就干,根据本地独特的土壤结构,王青山开始尝试着发展生姜种植。几年间,生姜收入十分可观,于是他抢抓市场机遇,扩大种植规模,发展10余亩生姜种植,成为当地致富的小能人。在生姜产业风生水起的时候,王青山又瞄准黄皮尖山的山场优势,2013年,成立了金寨县黄皮尖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繁育养殖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别山黄牛。但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8月23日受“潭美”号台风袭击,造成31间彩钢牛棚全部倒塌,直接经济损失35万元,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他没有气馁,仍然信心百倍,一切从头再来。然而2014年2月18日的暴雪,又给养殖场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42间牛棚再次被大雪压塌,砸死黄牛8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尽管如此,他仍然咬定奋斗目标不放松,积极行动起来进行灾后重建,经过他的努力,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再一次建好。到目前为止,他的黄牛养殖数量已达250余头,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黄牛养殖基地。

  不仅要做给群众看,还要带着群众干。从生姜种植到黄牛养殖,王青山始终不忘乡邻,除了收购草料、基地务工增加周边群众的收入,他还坚持免费给群众提供姜种并抽时间进行技术指导。今年71岁的蒋启参在王青山的带动下,种植生姜好几年了,如今年事已高的他每年就种2亩生姜,每年收益能达到6000多元,说起王青山,老人口中充满了赞誉。“我们从心里头感激他,他人很好,诚实的很。”蒋启参告诉记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贫困户王青松、陈堂宏在他的帮扶下,各种生姜5亩、4亩,每年经济收入6万元、4.8万元,2017年年底,他们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今,在王青山的带领下,周边其他群众也开始寻求发展之路,大家都在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着……

 选择年月
<2018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从军务农皆建功——退役军人王青山发展养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征兵体检严把质量关⊙治理违法驾驶不妨互学互鉴⊙宅基地引纠纷 警民联调促和谐⊙振兴社区积极创建“健康促进社区”⊙舒城县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金寨县“五绿”并进助推林长制改革⊙霍山县推进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金安区将举办第四届体育大会⊙安徽肥西:盛夏农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