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摇出的羽绒大王

  本报记者 储勇 余浩

01一版1.JPG

  在余金海带领下,六安海洋羽毛有限公司的皖西白鹅羽绒制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记者 袁洁 摄

  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皋城东路上,有一家现代化的羽绒企业——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有着上千员工的企业,年产值达5亿元,正积极筹划主板上市。然而,谁能想到,如此规模的企业,它的发端竟然还得从改革开放前一个手摇拨浪鼓,走村串户收购鹅毛的少年说起。

  时光倒流到40多年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裕安区罗集乡栗树村的余金海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少年。初中毕业刚放下书本的他就和父母一起在生产队务工。由于年龄小,他干一天活只有成年劳动力一半的工分。每天挣的工分大约只能换算成两毛钱,这实在难以满足他那年轻的胃。怎么办?时年15岁的余金海第一次拿起了拨浪鼓,开始走村串户收购鹅毛,然后贩卖赚取差价。

  皖西白鹅素来知名,其羽绒洁白朵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集乡及周边的乡村几乎家家养鹅,鹅毛并不难收。当时,余金海每到一个乡村,便会一边走一边摇着拨浪鼓,紧随“咚咚咚”的鼓声发出“收鹅毛”的吆喝声,以这种方式通知村中百姓自己的到来。“那时每天都要走上百里地,走村串户虽然很辛苦,但每天能挣5-10元钱,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收入了,所以我很满足,也不觉得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余金海说,他就仿佛看到温饱富足的生活正向他招手。

  然而,当时还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余金海的这种个体商贩行为除了要被人“指指戳戳”,一旦被稽查人员发现还会面临罚没鹅毛,并扣上“投机倒把”罪名的风险。“所以我那时最怕看到穿制服、戴大檐帽的,发现他们我就远远地绕着走,有时在街道上我都不敢摇拨浪鼓,生怕会把他们引来。”余金海说,时至今日,他仍会想起当年被稽查人员追赶着四处躲藏的经历:“摇拨浪鼓收鹅毛那几年,用‘提心吊胆’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咚咚咚”、“咚咚咚”……一只拨浪鼓,陪伴着年少的余金海走过了创业的青葱岁月。时代从未辜负敢想敢干的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创业”不再是一个隐晦的词语,不仅是沿海地区、大城市掀起了创业潮,老区六安“吃螃蟹的人”也越来越多。摇了多年拨浪鼓的余金海心里也泛起涟漪,他决定:放下手中的拨浪鼓,开一家专门的收购公司,定点收购周边地区的羽绒。1986年,余金海拿出摇拨浪鼓挣的“第一桶金”,在姚李镇成立了土畜产品收购公司,凭借多年积攒的信誉和收售渠道,他的公司迅速站稳了脚跟,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余金海说,此时他最高兴的不是挣多少钱,而是再也不用和稽查人员玩“猫捉老鼠”了。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入新的阶段。此时的余金海刚过而立之年,虽然早已实现个人小康,但他并没有放下“敢想敢干”的思想。经过深思熟虑,1994年,他在裕安区江家店镇挥手村租下闲置厂房,成立龙海羽绒加工厂,正式向羽绒加工行业进军。“当时因为资金不足,买不起生产线,主要是手工分拣成羽绒初级原料再出售给其它的深加工企业,厂子当时用工规模有近500人。”余金海说,那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不仅用质量上乘的皖西白鹅羽绒叩开了多个省市的大门,并且还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下转三版)

 

 选择年月
<2018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拨浪鼓摇出的羽绒大王⊙“最美母亲”受表彰⊙“深贫保”为贫困户 加道“保险锁”⊙孔雀河畔大营救——霍山警民联手营救漂流遇险游客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及机关党组“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召开⊙增值税改革助企业“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