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同时,光伏扶贫工程按照“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五统一的原则统筹推进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户)施策。我市出台了《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十三五”期间光伏扶贫实施原则、实施对象、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以县区为单位制定了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光伏扶贫计划,按照5-7千瓦/户标准对应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实施光伏扶贫工程86.59万千瓦(其中集中式30万千瓦,已建成并网17万千瓦),计划帮扶贫困户13.1万户。2015年以来,推广金寨县光伏扶贫工程“三阶段、四模式”(三阶段即试点阶段、推广阶段、提升阶段;四模式即户用电站、村级电站、联户型电站和集中式电站)的经验,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组织县区到金寨学习考察,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村级、联户和集中式电站,先后建成独立户用光伏扶贫电站10684户3.22万千瓦,村级电站(包括联户、联村)33.14万千瓦,大型集中式电站2个17万千瓦,实现了四县三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光伏扶贫工程全覆盖。另外,通过现场实地踏勘,多次比选论证项目选址,确保选址不占基本农田,满足电网接入条件;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公开招标,优选资质信誉高、业绩突出的施工企业,严格按施工合同落实项目建设,确保项目精准落地;委托第三方开展事中事后跟踪检测评估,确保从材料采购到项目并网工程质量;全面梳理存量光伏扶贫电站基本信息,确保已建成并网项目全部录入国家光伏扶贫信息系统、纳入国家可再生基金目录库。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老区人民通过自身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精准、可持续的光伏脱贫路子,一步步走近了摆脱贫困、建成小康、赶上平均的目标,踏上了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
如何将光伏扶贫发电的收益合理的分配管理,是落实精准扶贫的重点。为此,我市建立了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机制,规范收益分配,确保光伏扶贫收益精准到户、精准帮扶。明确了光伏扶贫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支持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弱(半)劳动能力贫困户,按照贫困户申请、民主评议确定、村级初审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区)审批的程序确定,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安徽省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暂行管理办法,各县区根据实际建设模式,分类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独立户用光伏扶贫电站产权到户,收益由供电公司兑现到贫困户;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包括联建电站)产权到村集体,形成村集体收入,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等帮扶贫困户,收益由县供电公司打到县区政府指定结转账户,按照“虚拟到户、动态管理”原则实行二次分配;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收入在支付银行本金、利息及运营维护成本后,净收入按照25千瓦/户标准帮扶贫困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抓好项目收益保障,建立健全光伏扶贫工程运维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光伏扶贫效益。我市建立运维服务平台,各县区均成立运营维护中心,配备专门运维人员,设立运维热线,快速解决光伏电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乡土人才和光伏户进行培训,做到小故障不出村,切实保证光伏电站正常发电;建设智慧监控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建立了光伏扶贫电站智慧监控中心,利用手机APP等软件,可实现辖区内各类光伏发电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光能转换情况实施远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购买光伏保险,推进保险精准扶贫由“普”向“特”的转变。县区政府对已建成并网的光伏扶贫工程按照每3千瓦20元标准购买商业保险,切实消除贫困户光伏电站的后顾之忧,最大效益保障贫困户的扶贫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