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著坤 杨曦
“现在种桃的越来越多,红桃价格这几年在下降,不能光依靠卖桃子挣钱,要想想其他路子。”7月13日下午,裕安区狮子岗乡新华村,桃园人家农家乐负责人刘贞宏乐呵呵地说,如今,来“桃花仙谷”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光办农家乐一年收入就超过三万元。
刘贞宏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大户,有农技特长,做过农资生意。2014年,他利用家中的空房和大院,依托桃花产业办起了农家乐。每年3月份的桃花节正是“火热之时”,而刘贞宏的农家乐平均一天就要接待游客200多人次。
不仅如此,在赏花节期或红桃丰收时,农家乐还能带动附近的贫困户就业,去年,就有5户贫困户在刘贞宏的桃园人家农家乐做饭、打杂。村民熊中慧和婆婆都有些残疾,家中经济困难。在农家乐做临时工期间,每天可以获得100元的收入,有效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扶贫产业搞得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才扎得牢。狮子岗乡“桃花仙谷”风景区红桃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1.3万多庙,是目前全省单体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桃种植基地,堪称六安茶谷、江淮果岭“最美红桃走廊”。该乡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地理优势,走出了一条“桃旅融合”的特色脱贫路。
村民沈皆福,今年72岁,2013年因病做了心脏手术,十几万的手术费让他成了一名贫困户,疾病也让他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2015年,沈皆福种植了六亩红桃,新华村红桃经济产业协会还让他负责管理桃林,一小时8元。当年下来,加上流转桃林的分红,沈皆福拿到了3万多元的收入。
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熊光余说:“2016年,新华村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439人,生产经营红桃而脱贫的贫困户达45户,因红桃产业、桃旅融合发展而脱贫的贫困户达99户283人,户均增收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65万元,顺利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
为将红桃产业做成精准脱贫的特色产业,做成兴乡富民的主导产业,红桃经济产业协会争取乡党委、政府支持,向裕安区委、区政府提出抓住六安茶谷及江淮果岭中间节点、桃旅融合做大做强红桃产业的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肯定。
在裕安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支持下,先后投入项目资金1500万元,用于改善红桃产业、桃旅融合发展基础条件,建成红桃核心区域7公里砂石路、5公里水泥路和8公里沥青路,完成桃园果岭“一主、两支、四次”路网延伸工程,交通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桃花仙谷”风景区先后完成桃雕广场、桃花仙境、琵琶湖、木鱼山、探花亭、古窑画廊、桃花阁等人文景观及人行观赏步道等旅游设施建设。
2016年以来,红桃产业经济协会连续三年协助党委、政府成功承办六安茶谷桃花节、六安市桃产业发展论坛,成功主办红桃采摘节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两节一论坛”使红桃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攀升,周边农家乐旺季客满爆棚,土特产销售、包装、物流、网购等三产业态如火如荼。
2016年,首届桃花节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600多万元。2018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为当地创造经济收入700多万元。如今,桃旅融合发展成为狮子岗乡脱贫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综合体的亮点。
六安作为农业大市,果产业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的一大特色,打造“江淮果岭”对于统筹我市产业发展布局,特别是促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红桃产业经济协会大力普及新品种、新技术、优品质,错季上市,做到“园中”四季开花、“园外”四季吃桃;充分发挥红桃产业经济协会党组织作用,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大户带贫困户,引领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入种苗培育、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新建2处规模交易市场、2处大型冷库、桃框加工厂和果品深加工企业,开发果片、果肉、果胶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使得红桃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通过打造红桃产业主题文化公园,推进“桃花仙谷”扩容升级,宣传推广“两节一论坛”,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江淮果岭中的融合发展与打造乡村振兴综合体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