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使内外力 穷村展新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精准帮扶金寨县墨园村纪实
王存超 本报记者 桑宏
“我们盼了好多年的这条连村路终于修通了,感谢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结对帮扶。”近日,金寨县关庙乡墨园村的村民戴启春站在新修的连村水泥路上高兴地对记者说。
连村断头路两个月修通、集体光伏扩容电站一个月建成发电……这个偏居大别山里的深度贫困村正在发生着变化。“自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结对帮扶村子一年以来,我们村真是旧貌换新颜。”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光超一脸兴奋地说。
高站位,快行动,以上率下扶真贫
墨园村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深山区,辖7个村民组,340户14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65人,尚未脱贫户75户237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是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1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脱贫任务异常艰巨。
2017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与该村正式“结亲”。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高度重视,选派3名优秀年轻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
要想富先修路。墨园村交通闭塞,仅有两条出村水泥路,一条行经漫水桥,一遇暴雨天就无法通行,另一条年久失修路况差,群众出行非常不便。此外,还有一条墨园至胭脂出村泥土路,车辆无法通行,修通此路意义重大。对此,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190余万元,新修长5公里、宽4.5米的连村水泥路,并在两个月内建成通车,方便了墨园村群众日常出行。
今年以来,该村通过人大帮扶、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墨园至斑竹园主干路、墨园至枫树坳连村路、墨园至高山林场通组路等多条道路正在加快实施,这个深度贫困村的交通条件也正在迎来根本性改善。
“驻村以来,我们始终聚焦墨园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协调争取了项目资金60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和通讯信号等项目,补齐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这块发展短板。”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巍巍说。
重精准,结穷亲,齐心协力真帮扶
“精准扶贫当精准,贫困识别要认真,规范操作多审慎,程序一个不能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严把“精准标尺”,公开公平公正开展工作。驻村以后,工作队就对贫困户精准识别问题进行“把脉问诊”,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严格按照程序,清退识别不精准的贫困户6户23人,对因大病返贫的4户农户,按照识别程序调整进入。
机关干部是结对帮扶的“主力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按照“双包”要求,15名机关干部与19户贫困户“结亲”。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厘清发展思路,制定帮助措施,落实扶贫政策。2017年,墨园村15户67人顺利脱贫,贫困退出准确率、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群众满意度均为100%。结对帮扶一年多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支持村集体资金30万元,先后组织干部职工12批次走访慰问贫困户,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6.5万元,落实到户慰问资金3.07万元。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充分发挥联系服务人大代表的自身优势,积极联络人大代表,开展社会扶贫活动。墨园村原有一座60千瓦的集体光伏电站,年收入5万元,也是村集体经济的唯一来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工作队积极向上争取,新建60千瓦村集体光伏电站扩容项目,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自筹20万元建设资金,剩余20万元缺口资金由爱心企业赞助支持,该项目从开工到并网发电,仅用时一个月。项目建成,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