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大智慧”

  本报记者 程传军

  原先泥泞小道变成了平整的柏油马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早已变成了一栋栋漂亮整齐的农家小别墅,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种田能手到职业农民……回忆起4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年65岁的裕安区江家店镇华祖村永裕庄园负责人刘永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积极性明显提高,当时他家里分到了4亩多的责任田,每年除去各类农业税收、上缴国家公粮,粮食仅能填饱一家4口人的肚子。

  “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家每亩水田一年只能收400斤稻谷,现在每亩至少也在1200斤以上,更令我们农民高兴的是,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现在种田国家还给予各种粮补。”刘永发高兴地说,如今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扶贫成绩斐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村就陆续有人开始进城务工了。刘永发走出了村里,他一个人来到六安城区九里沟附近,专门帮别人拉板车,妻子在家里经营一个代销店(小卖部),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在村里办起了砖窑厂,从此不仅一家人生活渐渐地好了起来,而且村民们建房子都流行盖砖瓦房及砖墙瓦顶的构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也要到外面去看看。”1992年,刘永发随着打工大军南下,他怀揣梦想来到了浙江杭州,从普通工人做起。1993年,他成立了六安市裕杭劳务队,用两年的时间将十几人的队伍发展到300多人,创立了裕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在外创业有成的刘永发,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随后,刘永发将自己打拼经营的公司交给了儿子,毅然返回家乡。

  “我们全村土地现在流转了2000多亩,村民们回村创业的大大小小企业现在有20多家,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578元。”刘永发乐呵呵地说,华祖村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位于5个村的结合部,过去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全部是“靠天收”,被村民们调侃为无水、无路、无电的“三无村”。改革开放40年来,村庄逐渐在变化。2013年10月,他在本村牵头建设永裕中心村,做到家家有屋顶光伏发电、户户有微田园的村居建设格局。2015年,永裕中心村被命名为六安市美丽乡村建设省级中心村。

  2013年,刘永发联合当地14个种植大户和7位农民代表,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裕安区永裕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涵盖江家店镇张墩、林寨、芝麻地、挥手、华祖5个村,4.3万亩耕地,2万多名群众。水利合作社实行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实现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农田水利管理新模式。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8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农田里的“大智慧”⊙核雕助残写青春⊙裕安突出“三个坚持”确保取得实效⊙服务更“走心” 群众少跑腿——我市多措并举落实“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市政协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市政协召开五届九次主席会议⊙我市园林绿化水平提升⊙金安完成污染源普查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