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巢暖百凤栖

  本报记者 程传军/文 袁洁 田凯平/图

五版71900117.jpg

  霍山县与儿街镇凡冲村,舒启勇(左)返乡创业带领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

五版71900116.jpg

  裕安区丁集镇一家婚纱生产车间里,裁剪师马善玉正仔细检验产品。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裕安区丁集镇婚纱创业园,缝纫机吱吱呀呀的声响不绝于耳。这几年,随着家乡的发展,丁集镇以优惠的政策、亲情化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越来越多在外做婚纱生意的丁集人选择回乡发展。目前,丁集镇婚纱创业园已入驻大大小小的返乡企业20多家。特别是随着婚纱企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让千余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还搅动了一池春水:跨国电商、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浪漫产业……如今,丁集镇已成为全市小有名气的“浪漫小镇”。

  一批批在外创业人士正在陆续“迁徙”返乡。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特别是我市在外成功乡贤返乡创业工作,全市上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广大在外创业人士也看到了家乡变化和发展机遇,纷纷返乡创业发展,一大批补链延链项目返乡落地。记者从市经信部门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8个,农业产业化园区22个,小微企业创业基地21个,获批国家级创业平台9家、省级22家,金寨县入选全国第一批返乡创业试点县,返乡人员创办各类企业16079户,带动28万多人就业。

  强化组织领导 营造返乡创业氛围

  坚持政府推动,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县区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业促就业目标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把引导促进返乡创业作为带动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坚持部门联动,市直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措施。人社部门牵头制定总体规划,农业、扶贫部门重点抓农村产业培育,经信部门着力引导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科技部门积极培育创业孵化器等科创平台。市县区均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促进返乡创业工作格局。

  搭建创业平台,扩大返乡创业空间。我市不断提升平台承载力,大力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标准化厂房等载体建设,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41万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22个,形成了六安大学科技园、市科创中心、金寨金梧桐创业园、霍山众创科技企业孵化器、金安木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舒城桃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层次较高、集聚程度较好、配套服务较完备、运营管理较规范的创业创新平台。

  着力提升项目吸引力。我市积极帮助返乡人员设计适宜自身发展的创业项目,重点围绕绿色食品加工、机电家电、生物健康、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进行创业项目设计论证。有效提升产业集聚力。我市坚持把返乡创业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结构调整联动,引导广大返乡人员成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助推器、成为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力军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舒城县沃特玛创新联盟汽车产业基地、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瀚海新材料均是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返乡创业项目。

  强化政策扶持 激发返乡创业活力

  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政策。市级相继出台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服务管理办法》《六安市返乡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对返乡创办的企业,在土地征用、证照办理、税费征收、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方面同外商享受同等优惠待遇。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支持返乡创业力度逐年增加,今年安排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8000多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555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2000万元,创业就业扶持专项资金500万元,创业担保基金预算达3.34亿元。

  不折不扣落实扶持政策。我市通过多渠道争取,多部门联动,五年来全市共争取国家、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类资金超10亿元,其中2017年获得制造强省专项资金7875万元,拨付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8777万元,惠及400多家企业、500多个项目;累计减免税费2亿多元,就业技能培训18万多人,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1.2亿元,返乡创业园区减免房租水电费3000万元。

  创新引资方式 拓宽返乡创业渠道

  多渠道推动返乡创业。市委、市政府每年春节前都给我市在外人员寄发一封慰问信,召开六安籍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家乡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互通讯息,增进感情,引凤回巢。连续多年开展的“接您回家”活动,营造了“就业在家乡、创业造未来”的浓厚氛围。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派驻47个驻外招商联络处,在上海、苏州、常州、无锡、武汉等16个城市设立在外人才协会分会,开辟了一条返乡创业的新渠道。

  深入实施徽商回归项目。设立了10多家异地六安商会,与14家安徽异地商会签约了战略合作协议,举办“皋商发展论坛”和“百家民企进皖西”活动,全面启动产业、资本、科技、人才大回归。去年新引进徽商回归项目35个,投资总额123.9亿元,到位资金41.3亿元,我市徽商回归到位资金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广泛动员组团返乡创业。我市在外人员集中集聚的地区,有的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产业基础,比如苏州的婚纱礼服、无锡的标识标牌、温州的眼镜制造等,随着先发地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些产业已经面临对外转移的现实问题。我市趁机主动对接,创造条件整体承接产业组团返乡,积极打造建设裕安区康桥特色产业小镇、霍邱县孟集华东玩具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

  围绕创业需求 优化返乡创业服务

  提供创业信息。我市以乡镇社保所为平台,开展外出务工人员信息调查,掌握有可能返乡人员状况,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上门服务,鼓励、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加强人才培训。近五年来,我市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市开展创业培训近3万人,组织了38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国家银河培训”、200多名企业家参加“名师大讲堂”,组织企业家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参加企业管理培训班10多批次,进一步拓宽创业发展思路。

  打造绿色通道。我市先后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处理的暂行办法,坚持首办负责制、政务承诺制、预约工作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严格遵循“随时受理、及时审核、免费办理、限时办结”准则。在全市扎实开展“企业帮扶年”、暖企活动,派出帮扶组,实行市领导带队联系项目、机关干部进驻企业。同时,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四送一服”活动,积极构建“四最”营商环境,搭建“绿色通道”,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和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选择年月
<2018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枝繁巢暖百凤栖⊙返乡天地广阔 创业大有作为⊙返乡青年创业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