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证城市蝶变

  本报记者 汪娟

一版7月17日.JPG

  刘杰和他的城市变迁图。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摄影师刘杰开始自己的拍摄生涯。刘杰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拍摄城市的图片,是1972年拍摄的当时六安的第一辆公交车。当时六安只有一路公交车,与如今几十路公交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刘杰回忆,“当时城市里也没什么东西可拍,拍的最多的就是九墩塘。”

  四十多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唯有照片成为城市“蝶变”历程的记录。多年来,刘杰拍摄下了许多六安城市发展变化中的珍贵瞬间。从充满年代感的黑白老照片,到如今色彩绚丽的高清图片,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照片,是改革开放40年六安城市变迁的见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杰从六安手拖厂调入六安市城建局,着手编纂六安城市建设志。城建志的内容包含文字和图片档案。为了补充充实档案内容,刘杰开始有意识地拍摄一些城市建设方面的照片。许多在今天看来充满时代特色的老照片正是从那个时候拍摄而来。1992年,县市合并时,六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成立,刘杰任馆长。从此时开始,刘杰真正走上了城市建设拍摄的道路。

  “用影像记录六安城市建设发展。”这是刘杰在自己的画册《记忆·皋城》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老淠河、云露桥、皋城古八景、九拐十八巷、老城里的旅社、浴池、书店、电影院……翻开厚厚的一本画册,可以看到许多老六安人记忆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画面。据刘杰介绍,当时六安老城区的范围大约是北起大雁河,南至大别山路,西至紫竹林路、三里街,东至解放路,辖北市、西市、南市以及三里桥街道局部和平桥乡局部,面积1.938平方公里,人口68500人,人均占地约12.86平方米。从老照片上也可以看出,当时老城区大多都是低矮的平房或者一两层砖混结构的小楼。刘杰回忆,当时老城区的道路状况较差,整个排水系统老旧。街道弯弯、巷道深深,爬坡下坎,有的地方落差达十几米以上,给人们的出行居住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改革开放以后,六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拓宽道路,增装路灯,铺设下水道,治理排水系统,扩建供水管网,新建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发展环卫、绿化、园林建设,至1985年,市区面积发展到了16.2平方公里,以解放路为轴线,新、老城区已有机衔接,且各具特色。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作出“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全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把加快六安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加大建设力度。按照“打通干道、拉开框架、完善设施、改造老城、拓展新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工作目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起点开发、高效能管理,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从2002年开始,六安开始逐步启动大面积的老城改造。刘杰意识到,六安人曾经非常熟悉的老城即将消失。于是,这期间,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共拍摄了十几万张六安老城改造前后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被刘杰分门别类地归档,包含老街巷、名店老店、道路桥梁、特色建筑等,全面系统地记录了老城的原貌。 (下转二版)

 

 选择年月
<2018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方寸之间见证城市蝶变⊙七旬老人求助交警倾情护送⊙我市第14次调整基本养老金⊙问效落实进度 探寻发展对策——全市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督查及问题查摆⊙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召开孙云飞主持 徐恒秋作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报告⊙叶露中在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调度会上强调以严实作风不折不扣⊙霍山获省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先进县⊙本周晴热高温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