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娟 黄雪彦
开栏的话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40周年·六安再出发”专栏,全方位展示我市在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现实进程,反映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激励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一个个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掩映,硬化的路面平整洁净……盛夏时分,走进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家里改厕以后,蚊子苍蝇都少了,现在村里村外都变干净了。”双墩村村民秦家友说起身边的这些变化,连声称赞。自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后,村庄大变样,道路干净整洁了,屋前舍后也没有成堆的垃圾了,村庄变得越来越美。
农村改厕 生活品质提升
在双墩村新河村民组,像秦家友这样通过改厕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在实施农村改厕之前,村民大多使用农村旱厕。部分村民家里虽然有卫生间,但因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实际上也无法使用。实行改厕之后,村民的生活污水首先进入三格式化粪池,进行至少24小时的发酵沉淀,预处理后的污水基本祛除了臭味。而后进入微动力处理器进行一体化处理,通过调节池继续沉淀,再进行污泥回流一系列过程,排出的水洁净无味。通过改厕,不仅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据双墩村党总支书记朱义道介绍,2017年下半年,双墩村一次性改厕220户,今年计划改厕100户,目前工程已经完成过半。
“‘三大革命’让我们村受益匪浅,许多村民观念也变了,主动要求改建厕所。”朱义道说。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改厕事关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事关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优劣、事关农民群众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也是贯彻市委、市政府“绿色发展、生态六安”发展理念的有力保障。改厕过程中,各级部门狠抓落实,在消除连茅圈和旱厕上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无害化厕所进院入户,改变了农民的卫生习惯,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我市自2017年6月下旬率先在舒城县百神庙镇百神庙村开展了10户改厕试点,随后其他县区积极推进,全面展开,到2017年底,全市共完成4.58万户农户改厕。2018年全市计划完成农村改厕52630户,截至6月底已完成33012户,竣工率62%。
垃圾集中处理 美化村居环境
“以前生活垃圾都是焚烧掉或者随意倒进了附近的河沟里,现在村里有人专门定时把垃圾运走,我们各家各户就把自家垃圾倒进附近的垃圾桶就行了。现在你看,我们家门口和沟塘堰坝都干净了,农村变美了,我们住家也觉得更舒服了。”说起垃圾治理工作,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村民秦义好赞不绝口。
今年65岁的王方海是双墩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又是五保户,现在他又多了个身份,农村环卫保洁员。据王方海介绍,他主要负责村路上垃圾点的清运工作。“我每天基本工作5个小时,早上5点至8点,下午17点至19点,每个月可以拿到1400元工资。”王方海高兴地告诉记者,因为有了这份工作,他去年年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王方海只是我市6000多名农村环卫保洁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逐步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制度化、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30座垃圾中转站、4.2万个垃圾池(房),投放10多万个垃圾桶,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按农村人口配备保洁员,乡镇垃圾转运站配备1至2名作业人员,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垃圾收集人员,全市农村环卫保洁员共6264人。终端处理方面,全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达97%。
为了打好农村陈年垃圾治理的这场硬仗,2017年上半年,市住建委制定了《六安市陈年垃圾集中清理行动方案》,并会同市环保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重点对沟渠、田间、屋后等部位进行再摸排,集中清理积存陈年垃圾,截至2017年9月底,全市130个乡镇1817个行政村共清理各类垃圾10万余吨,并顺利通过了市级复查和省级验收,达到了“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目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