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晒满希望的田野—六安市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述
                        
                        
                              本报记者 程传军/文 袁洁/图
  乡村振兴要提高农民获得感
  储勇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农民这个主体。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农民身份的认知,依然存在一种固化的偏见:农民就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就意味着“苦、脏、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把“逃离”农村看成是一种人生的成功,如今农村的年轻一代普遍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来做主角,就要走出“人人不愿意当农民”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农民的获得感:
  首先是提高农民收入。要鼓励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让农民从土地中掘出更多的“金疙瘩”,把腰包鼓起来。
  其次,要让农业变得高效。没有规模难出效益,乡村振兴不是说要把每个农民都束缚在每家每户的“一亩三分地”上,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把更多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降低种地成本,让传统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让更多农民获得稳定的种地收益和再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的获得感,还需要强化农村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当前城乡之间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迈出更大步伐,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乡村医疗、教育事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早日让农村环境变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城市同步,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农家别墅焕发新颜;一个个独具特色魅力的乡村游人如织……盛夏时节,记者走进皖西大地乡村沃野,到处呈现一派蓬勃奋发的生机和活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染色铺绘。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和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全面细致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制定具体贯彻意见,结合实际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全面谋划安排,营造了浓厚的学习贯彻和宣传发动氛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关于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个示范”的实施意见》《关于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安排》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列出68项重点任务分解到市直相关单位负责落实。
  我市启动编制规划,印发了《六安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由市发改委、市农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做好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积极参与配合。围绕乡村“五个振兴”要求,确定前期研究重点专题22个,提出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六安市绿色振兴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在金安、裕安和叶集3区42个乡镇实施乡村振兴一期工程项目,申请国开行贷款100亿元,目前贷款项目内容已提交国开行总行评审。与此同时,市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了“六安市乡村振兴基金”,首期规模2亿元,重点扶持“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区域范围内的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市级财政今年预算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和现代农业发展。市融资担保公司设立5000万元市级产业扶贫引导资金,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增加授信,提供担保贷款。
  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稳定“米袋子”“菜篮子”生产。1-5月份,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平稳,开局良好。午季小麦面积209.6万亩,较上年增加17.55%;总产13.9亿斤,较上年增加6.11%。扎实开展夏种工作,完成种植面积609.27万亩。全市蔬菜产量118万吨,肉类总产17.66万吨,蛋类总产4.97万吨,较上年同期均有增长。预计上半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557元,同比增长10%。
  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市政府出台了《2018年度特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和沿淮适应性农业为核心平台,通过集中连片规模种养、公司经营、大力招商、打造园区、三产融合、集群集聚等发展路径,新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园区载体、企业主体和新型业态。今年全市计划在“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区域组织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和品牌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231个,总投资115.6亿元。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3万亩。
  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1-5月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同比增长4.8%,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向好趋稳。组织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帮助协调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融资、人才引进、水电税费减免、用地指标等要素对接服务。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和软硬件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各地新入住园区经营主体70家以上。开展农业对外贸易,1-5月实现农产品进出口28124万美元,同比增长30%。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37件,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位;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件,位居全省第二位。六安瓜片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2017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称号,霍山黄芽、霍山石斛荣登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百强榜单。
  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已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网上销售体系,借助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开设六安瓜片旗舰店,扩大我市茶叶线上销售、推广和宣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组织200余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参加高德地图集中上线活动,推荐第十八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和16个休闲农业主体为全省休闲农业精品品牌,预计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18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1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2万人以上。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荐六安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大别山农产品物流市场、叶集思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5家单位申报农业部定点市场。
  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民生工程,组织参加全省第二届秸秆综合利用博览会。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果蔬茶领域率先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业试点示范工作。抓好禁养区关闭搬迁后续跟踪服务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目前全市已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畜禽规模养殖场1366家,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82.3%。落实农业质量年和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今年以来开展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2750批次。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和质监利剑农资产品专项检查,共检查农资经营户1313户,农资产品122批次,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0起,涉案金额11.5万元。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县区成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开展专题培训,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金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破题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目前金寨县自愿退出宅基地3万余户,腾退复垦宅基地3.7万亩,成功交易节余宅基地腾退复垦节余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成交金额90亿元。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范围。全市17个试点村通过清产核资,集体总资产1.14亿元,其中折股量化资产1050万元,850万资金变股金,5400亩土地入股,37246人变成股东,保底收益分红430万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在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发展试点村204个,项目总投资694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达到1450万元、试点资金4270万元、村集体投入507万元。
  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我市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霍山县、舒城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开始选址;完成改厕农户43063户,竣工9430户。组织实施全市90个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各县区已将建制村细化到位并出台了整体整治方案。1-5月份已完成2017年度47个乡镇政府驻地、118个省级中心村和95个县区中心村建设任务,启动了2018年度103个省级中心村和106个县区中心村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
  组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出台了《六安市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面组织实施核心价值观融入行动、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婚丧礼俗规范行动、不良风气整治行动、乡风评议推动行动、精神文明创建行动“六大行动”,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和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陈规陋习。计划年底前将全市所有行政村移风易俗纳入乡规民约,普遍建立起“一约四会”并发挥作用。
  深入开展乡村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调委会2087个,1-5月份调处矛盾纠纷15713件。扎实推进涉农领域重点民生工程,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投入资金11134万元,实施农村校舍维修改造投资项目376个。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计划定向培养农村教师532名。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年计划对705个村卫生室开展标准化建设,目前金安区、舒城县、霍山县、叶集区已动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5月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9.49万户,16.49万人,低保覆盖面3.4%。
  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印发了《六安市脱贫攻坚“四个行动”实施意见》,全面开展特色产业增效行动、边缘边远均衡行动、防范返贫预警行动、内生动力激活行动。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五年提升工程”,要求每村至少发展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把深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作为主战场,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构建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在优势产业基地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全市动态发展科技特派员984人,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34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45家,农业科技园区25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家。强化人才振兴。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加快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家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出台《乡村振兴新青年计划》,动员全市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二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显示:
  新兴农业成拓宽就业新渠道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凸显
  本报记者 储勇 通讯员 张晓芳
  新兴农业产业成拓宽就业新渠道,越来越多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奔富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凸显,选择外出就业者更加倾向就地就近就业……近日,市人社部门发布第二季度全市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报告显示,随着促进就业创业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4%,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
  供求有所回落
  求职者就业道路更加宽广
  第二季度,我市各类用人单位需求人数为26744人,求职人数为20832人,求人倍率为1.28,市场供求总量在正常范围内。需求与求职人数环比分别减少了17305人和13302人,同比需求增加530人,求职减少4094人。报告分析认为,供求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一季度旺季后,二季度主要以补充性招聘为主,供求逐渐回稳。
  二季度,第二产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体,需求人数为13237人。其中制造业需求独占鳌头,需求比重超三成,一线操作工仍是企业最大的用工缺口。为了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招聘到合适的劳动者,部分企业采取降低要求的办法,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技能/技术等级等方面不做要求,提高招聘成功率。
  从求职人员类型看,二季度求职群体主要集中在本市农村人员和新成长失业青年两类人员。其中本市农村人员求职人数为7039人,比重高达33.79%。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各类型求职人员与上月相比,求职人数均大幅减少。报告分析称,这种现象是因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推进拓宽了就业渠道,求职者的就业道路更加宽广。
  农业成拓宽就业新渠道
  贫困劳动者就业奔富路
  第二季度,第一产业需求比重超过10%,需求人数为2761人,同比未降反增,但求职人数供给略显不足。分析认为,我市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民宿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起来越来的当地农民就近就业,走上致富之路。
  帮助贫困劳动者的就业是就业的重点工作之一。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了就业扶贫驿站建设、居家就业、转移就业、就业兜底、技能脱贫等八大专项行动计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开发公益性岗位数2131个,已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443人。全市共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1793人,认定就业扶贫基地55个,建设扶贫驿站14个,建设扶贫车间26个,吸纳贫困劳动者1053人;累计开发居家就业岗位6236个,吸纳贫困劳动者3150人;累计开发辅助性就业岗位3169个,吸纳贫困劳动者1164人。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明显
  更多人倾向就地就近就业
  报告通过对10个行政村的监测显示,二季度创业比例保持在19%左右。分析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市上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广大在外创业人士纷纷返乡创业发展,一大批补链延链项目返乡落地;另一方面是我市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不断提升平台承载力,大力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标准化厂房等载体建设,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积极帮助返乡人员设计适宜自身发展的创业项目,重点围绕绿色食品加工、机电家电、生物健康、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进行创业项目设计论证。坚持把返乡创业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结构调整联动,引导广大返乡人员成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助推器、成为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力军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
  此外,报告对10个行政村劳动力流向监测数据显示:外出就业在一季度顶峰后,二季度外出就业人数开始大幅度回落。新外出就业人数从一季度的5050人到二季度骤减为504人,减少幅度达到90%。同时,选择外出就业者更加倾向就地就近就业。省内就业的比例环同比均上升,省内就业占新外出就业人数的比例较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较上季度高16.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