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就业岗位 促精准脱贫

  苏成义 本报记者 谢菊莲 文/图

五的70500280.jpg

  舒城县贫困户在舒茶“九·一六”茶园采茶

五的70500284.jpg

  舒城县百神庙镇贫困户在扶贫驿站加工竹签工艺品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贫困劳动者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也是舒城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舒城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创新举措推进就业扶贫,确保零就业贫困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

  加强就业培训 促进技能提升

  前不久,由该县人社局、农科所和南港镇政府联合举办的茶叶技能脱贫培训班在南港镇沙埂村正式开班。此次培训主要针对18-59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共有100多人参加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茶叶生产加工,由农科所为学员带来内容丰富的茶产业课程,让学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茶叶的种植加工以及销售技术。此次培训赶在采茶季节之前,使参训学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现学现用,以实用技术指导实践生产,有效地实现增产增收。

  脱贫攻坚以来,该县高度关注贫困群众需求,聚焦就业培训,促进技能提升。类似的技能培训班今年已举办16次,共培训适龄贫困劳动力767人。

  为抓好培训工作,该县制订了《舒城县农村技能脱贫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机构、补贴标准、培训的组织实施及监管要求等进行详细规定,确保每个有劳力能力且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年至少得到1次免费的技能培训。

  强化载体建设 促进带动就业

  “自从有了扶贫驿站,我也可以挣些手工零钱贴补家用。家里男人在外打工,我在家给驿站做竹签,在不耽误家务事的同时,每月还能收入1000多元。”说起扶贫驿站,舒城县百神庙镇舒合村贫困户汪时传的妻子欣慰地露出了笑容。

  近年来,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该县创新思路,打造“企业+驿站+贫困户”的模式,建立扶贫驿站,让一大批贫困户获得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走出一条“输血变造血、驿站扶老乡”的家门口就业脱贫模式。依托“扶贫驿站”实现就近就业模式,有效拓展了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的脱贫渠道,促进了就业。扶贫驿站在给当地贫困户带来变化的同时,还让企业、村集体得到实惠,既节约了场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还解决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实现了多赢。

  为进一步发挥就业基地带动脱贫的持续性作用,今年以来,该县坚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实际”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扶贫驿站、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建设力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扶贫驿站、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建设的通知》,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加大政策扶持。对2018年通过验收的就业扶贫驿站从就业扶贫资金中给予10-15万元左右资金支持;验收合格的扶贫基地从县财政中给予5万元补助;对利用闲置资产改造、经验收合格的扶贫车间从县财政资金中给予3万元补助;对乡镇和村新建扶贫车间,从县财政资金中按照650元/平方米,单个车间最高15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截至目前,建成并正常运行的驿站、基地、车间达140家,大幅超额省厅32家驿站、基地、车间的目标任务。全县扶贫驿站、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共带动就业13902人,其中贫困户8675人,占就业人口的71.9%。

  注重就业帮扶 促进自主就业

  “多亏了你们的就业帮扶政策,让我找到了工作,我家脱贫有了希望!”近日,在镇村帮扶和帮扶下,杭埠镇贫困户杨兴兰实现了就业。

  杨兴兰家中3口人,是低保贫困户。儿子陈孔兵在工地务工,因性格内向,少于人接触,收入甚微。孙子陈俊勇今年刚被舒城师范春招进入学校上学,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杨兴兰经常为找不到工作发愁。帮扶人姚华云和镇村干部了解该户情况时,积极探讨帮扶计划。针对杨兴兰本人的情况,介绍其到杭埠保洁公司进行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在杨兴兰每月能拿到1500元的工资。

  就业扶贫,是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迅速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年上半年,该县通过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三送一交心”和贫困劳动者专场招聘会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把贫困户的需求与扶贫工作精准对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杨兴兰一家只是舒城县实施精准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为帮助贫困户实现自主就业,该县多方式开展就业帮扶。今年举办专场招聘会2次,发布招聘信息178条。实现就业失业登记系统与省公共招聘网数据对接,收集贫困劳动者就业需求和企业岗位用工信息,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促进贫困劳动者充分就业。截至6月20日,通过帮扶后实现就业人数达2360人。

  创新岗位开发 促进居家就业

  与杨兴兰一样,程传达也是舒城县就业扶贫的受益人之一。今年53岁的程传达是该县山七镇高山村杨庄村民组村民,他妻子身体残疾,家里还有一位常年卧床不起的老父亲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针对他的情况,村里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成为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既能照顾家里人,又能有一份收入,这工作我得好好干!”他的高兴之情誉于言表。

  自去年以来,该县山七镇充分利用现有的光伏扶贫政策,巧设公益性岗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助。因地制宜、因户制宜设立保洁员、养路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共带动389人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岗位的开发,主要针对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但因年龄较大、身体较差、行动不便等原因,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者。政府对通过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岗位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者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补贴,今年已发放就业补贴68.28万元。


 选择年月
<2018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叶集区:风劲扬帆时 共创文明城⊙送就业岗位 促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