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为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2009年开始,313地质队成功申请了《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安徽)钼金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项目,与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实验室等4家单位合作,成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野外调查研究团队,张怀东担任组长,开展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在沙坪沟钼矿区地质勘探实践中,以“斑岩型”成矿理论为指导,进行区域成矿条件对比。以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主要思路,在有利的构造部位,针对小岩体、面型蚀变带和化探异常开展工作。这种找矿模型的建立对在本地区地质找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地质专家一致认为,金寨县沙坪沟钼矿规模之大、品位之富、矿化之集中,这在国内已知的斑岩型钼矿床中极为少见,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张怀东承担的沙坪沟找矿项目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找矿奖、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省地矿局找矿成果特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最佳勘查奖。他本人荣膺中国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心动·2011”安徽年度新闻人物、2012年安徽省优秀党员、2015年“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
一路走来,饱经风霜,一路走来,锲而不舍,一路走来,梦想成真。多年来,张怀东坚信大别山下有令人惊叹的美丽,他触摸着大别山的每一寸肌肤,几代地矿人的梦想终于开花。
言传身教,满怀信心立新功
沙坪沟钼矿项目开展期间,一批批新招地质院校毕业生纷纷来到革命老区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区锻炼、实习,张怀东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方法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人,“传、帮、带”为青年人快速提高专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大山深处,每天繁重的地质工作,枯燥的野外生活,对每个年轻人都是严峻考验。“找到矿的概率虽然很小,但是矿就在地下,怎么找矿,虽然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定信念,一直找下去,才能有收获。”张怀东时常给年轻人打气。为使年轻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张怀东对项目实行军事化管理。为提高新来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张怀东为他们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组织课题研究、开展地质填图、编录技能大赛。他与小青年一起,手执地质锤,肩背地质包钻山林、测剖面,风餐露宿在野外;一起参加所里举办的计算机3D软件培训班;晚上休息之前总要一本本地查阅他们的野外记录本,及时指出问题,耐心细致地予以指导。
张怀东关心青年人的思想和生活。始终不忘对他们进行“三光荣”教育,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青年人做出表率。经常利用项目协调会或工作间隙与他们谈心事。每次回队部,他尽量照顾年轻人回去,借机可以让他们会会女友或逛逛超市,而自己却常年坚守在项目组,顾不上妻儿、父母,一年四季没有星期天、节假日。
“他时常教导我们,找矿是地质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找到矿是收获,找不到矿也让我们对一个区域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要做好记录,并把这些传承下去。我们向他学习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有人生方面的,他都能给我们很多启发。”313地质队地质工程师周旭东表示。如今,一批年轻地质工作者已独当一面,极大地缓解了313地质队人员急缺的现状,不少“80后”已成为技术骨干,挑起开展地质工作的“大梁”。